《亻─生而為人》忠泰美術館4/22-7/30登場!Antony Gormley三米高巨型雕塑首度在臺展出
忠泰美術館即將於4月22日至7月30日推出《亻─生而爲人》展覽,以建構城市與人文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人」爲主題,邀集11組國內外藝術家包括卡葳塔・瓦卡娜嫣恩 (Kawita Vatanajyankur)、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江孟禧、沃夫岡・史提勒 (Wolfgang Stiller)、何孟娟、倪灝、耿傑生、陳永賢、崔廣宇、葉世強與糖果鳥 (Candy Bird)共同參與。展覽以四大子題爲脈絡,聚焦人與自我、人與他者、人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並透過藝術重新詮釋「生而爲人」的意義。
Antony Gormley 作品〈Big Rate 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爲人》展場一隅。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我們必須變成什麼,才能成爲真正的人類?」
AI革命席捲全球、數位運算已逐步取代人腦、科技儼然取代勞力的時代裡,當人類註定一死,並擁抱着無可避免逐漸衰敗的肉身,那麼我們何以爲人?又將何以自處?
一如藝術家Antony Gormley所說的,「人類應當反思現實。當我們剝除進步的假象,我們究竟是什麼?或者說,我們必須變成什麼,才能成爲真正的人類? 」
《亻 ─ 生而爲人》展覽以中文部首「亻」作爲符碼,象徵藉由際遇組合人所擁有的各種可能,並以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的存有(Dasein)一詞,表示「人」此時此地在世界中的存有狀態。
展覽分別從「身體政治與禁錮」、「內在對話」、「羣我關係的構築」、「不存在的存在」四個子題切入,透過雕塑、攝影、錄像、裝置、繪畫等多種當代藝術的創作,重新詮釋思考「生而爲人」的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搶先看這11組精彩作品吧!
展場一隅。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英國雕塑大師Antony Gormley三米高抽象站立人首度在臺展出
是人還是積木?站在美術館大廳,第一個迎向觀衆的是,來自英國當代雕塑大師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首度在臺展出的三米高巨型雕塑作品〈Big Rate II〉。
Antony Gormley向來以研究人體與空間關係的雕塑、裝置、公共藝術作品享譽國際。他曾說,「雕塑以其絕對的物質性,讓我們能更深切體會到親身經驗的重要,去將可觸知的、可感知的、可覺知的東西重新拉攏聚合。」
這件極度抽象化的站立人形雕塑中,以鑄鐵製造而成,透過與觀者身體的對照,更加彰顯其巨大的存在感。也正因觀者無法迴避大型雕塑的力道,在接收這令人難以招架的震攝之餘,也會因爲領悟到我們的在場與作品的關係,進而感受到自身、作品與場域之間的對話。
Antony Gormley 作品〈Big Rate 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爲人》1樓大廳,作品爲Antony Gormley的〈Big Rate 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內在對話」形塑人類獨一無二的感性
肉身作爲「情感的容器」,乘載了生命經驗、情感慾望、知覺記憶及心靈想像,這些內在情感的累積,讓人類無法輕易被定義、複寫、改變,「感性」使人成爲這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Candy Bird(糖果鳥)爲本次展覽呈現的全新現地創作〈專心(102天)〉,透過空間裝置與文字書寫,將個人經歷、展場與城市空間感知進行自我對話與反芻。滿滿一排102本駕駛指南,歡迎觀衆隨手翻閱,不過隨着展期的消逝,每天也會帶走一本指南(展期共102天)。
此創作是藝術家個人的內在自我對話。也像是訴說着,人的ㄧ生都像在開車,有下錯交流道的時候,也會遭遇塞車之時;因此當觀者面對作品向左側望去,「展場的窗外,右手邊的建國高架道,往國道一號,接65快速道路,然後,他會告訴你,要下哪個交流道,那是回去的路。試着專心開車,不要沮喪。」
Candy Bird新作〈專心(102天)〉。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Candy Bird新作〈專心(102天)〉。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Candy Bird新作〈專心(102天)〉。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此外,已故傳奇藝術家葉世強,隱居水湳洞期間的巨型尺幅畫作〈北海岸〉,在山水萬物中照見渺小的人類,低彩度畫面呈現的靜謐孤寂、孑然一身獨坐崖邊的人影,對映着現世紛擾與城市喧囂。
葉世強作品〈北海岸〉。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羣我關係的構築」看見社會中的衆生百態
人類作爲羣居且社會化的動物,與他者組成的關係與連結,互相影響、束縛、救贖,共情共感社會現實、生存掙扎與生命本質,透過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環境,映照人類相互依存的集體情感與記憶。
在耿傑生《合羣系列I&II》作品中,他述說人類社會的秩序與結構,以及羣體與個體的價值體現。兩組作品皆使用了不鏽鋼球體動力裝置,並透過球體自主的晃動,形塑出一羣不穩定的羣像。當觀者凝視不斷搖晃的作品時,也將從反射中照見自己。此作除了彰顯某種秩序或結構,也試圖使觀者一起探詢關於「合羣」的個體價值。
耿傑生作品《合羣系列I_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耿傑生作品《合羣系列I_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而陳永賢攝影系列作品《See U》與《斗室棲居》,透過長期的藝術陪伴計劃,將鏡頭聚焦興建於1935年的萬華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現爲新富町文化市場),以建築空間的思考爲軸線,融入地方場域和集體記憶,藉由人物姿態與手勢的比擬語彙,導引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經驗、人與空間所產生的關聯隱喻。因爲這些長期生活在斗室窘迫空間的人們,不只展現傳統市場的職人身體勞動的狀態,也指涉生活條件與生命存在的演變歷程。
陳永賢作品《See U》。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而位於美術館夾層空間的崔廣宇作品〈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爲一系列行動紀錄創作,藝術家挑選熟悉的生活場景,透過藝術行動將這些場所轉換成表演場域。櫥窗內的現實與窗外的展示,模糊了生活與表演的界線,而周圍民衆看似參與演出卻又只是普通路人,似乎任何生活經驗都是一場表演,而我們看到的是他人眼中的真實?還是精心佈置的想像?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爲人》1樓夾層,作品爲崔廣宇的〈當代生活習作:沒有表演〉 。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反思意識形態下的「身體政治與禁錮」
人類不同於冰冷精確的機械,擁有複雜難解的情感與慾望,在社會化過程中,肉身也化爲意識形態下政治與權力關係的發展場域。
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的父親因過勞去世,深刻影響他以肉身做爲創作工具,體現勞動社會精疲力竭的狀態。在《表演織品》與《潑》系列錄像作品,在高飽和度的畫面中,藝術家透過重複勞動的肢體動作、肉身極限張力的構圖,探討資本消費網絡如何束縛並讓人類在生活與生存之間掙扎。而在作品〈染〉中,瓦卡娜嫣恩以自身當作工具,在頭部套上如梅杜莎的蛇發般纏卷紐繞的線紗,身體呈倒頭栽狀,並懸吊在一隻大染盆的上方,整整7分42秒,就是爲了將套在頭上的白色羊毛線紗染成紅色,不斷重複執行這場刻意顯得荒謬可笑的動作。
Kawita Vatanajyankur 作品《潑》系列與〈染〉(右1)。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Kawita Vatanajyankur 作品〈織〉。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而在臺灣藝術家何孟娟的作品〈阿梅〉、〈阿蘭〉、〈阿竹〉、〈阿菊〉畫面中,觀者可以看到被華美物質包覆的現代都會女性,卻是透過由下而上的視角呈現,並以女性跌倒後卻依舊放鬆的身姿,試圖打破常規、刻板的觀看限制,迴應女性存在於當代社會中的枷鎖。而江孟禧的〈蜜桃成熟時〉少女形象與穿戴式陽具、禽類面具的異物結合衝突,透過兩性特徵展現肉體慾望投射的視角與社會權力結構的消長,凸顯人類原始慾望的矛盾心理。
何孟娟作品〈阿梅〉、〈阿蘭〉、〈阿竹〉、〈阿菊〉。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江孟禧作品〈蜜桃成熟時〉。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不存在的存在」-探尋人存於世的意義
《亻 ─ 生而爲人》以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於著作《存有與時間》中提出的「Dasein」作爲英文展題,意指爲「人的存有」,是人感應到自身與周遭萬物連結的存在,即意識存在的主體。人的存在究竟要透過什麼來證明?是物質、還是精神、抑或是意識本身?面對肉身的衰敗與終究消失的人類宿命,人該如何活?該如何死?
從德國藝術家沃夫岡.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作品《火柴人》,焦黑且型態各異的臉孔猶如劃破黑暗的火柴,將生命存在的光與熱燃燒殆盡,藉此寓意世間百態,人類存在的倏忽無常,而生命終有盡頭,唯有把握當下。
忠泰美術館當代藝術展《亻─ 生而爲人》2樓展間 ,作品爲Wolfgang Stiller的《火柴人》。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Wolfgang Stiller作品《火柴人》。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Wolfgang Stiller作品《火柴人》。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在倪灝的《屏障》系列作品中,他利用常見於圍牆、戰場上的帶刺鐵絲網與生活物件進行編織,象徵人類被控制的交流與自由,限制環境的發展與分割,將人與賴以維生的自然分離,劃出人與他人的界線,消滅曾經存在的痕跡。畢竟日新月益的科技無可逆轉,然而透過不斷探問「人」的本質,從多元面向詰問「生而爲人」的意義
倪灝作品〈屏障 V 〉、〈屏障 VI〉、〈屏障 VII〉。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