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曾放言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樑思成夫婦用實力讓他們閉嘴!
名稱:五臺山佛光寺
地點:山西五臺縣城豆村鎮
參觀價值:唐代木構建築的孤例
交通:建議自駕
當地特產:臺蘑、核桃、臺黨蔘等
當地美食:砍三刀、棗花饃饃、萬卷酥等
關聯打卡地: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國家5A級別景區)
1937年,在盧溝橋的烽煙即將揚起的前一個月,樑思成先生帶着他的愛人林徽因踏上了山西五臺山。
他們此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打破日本學者關於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的斷言,這其實是中日兩國在那個年代各個領域進行角力的表現。
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除了軍事手段,在文化打擊我們自信,也是他們常有的伎倆。他們曾說:“要研究唐代建築,只能去日本的奈良”。
樑思成夫婦的舉動某種意義上對中國意義巨大,那麼,他們能否如願呢?
01
緣起敦煌,踏上五臺山
樑思成夫婦在大學教授中國建築學,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學生。這些學生又反過來加入到樑先生的課題研究中,給夫婦二人帶來不少幫助。
在樑、林兩位先生和諸多弟子的努力下,他們發現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古建,但唐代的仍舊沒有發現,這讓樑思成先生內心非常難受。
但是,樑先生深知“禮失求諸野”,偌大的中國一定有他們未曾關注到的地方,只要有決心,缺少的就是那麼一次機緣。
偶然間,樑先生想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目錄》一書中記載了五臺山的大佛光寺,那裡人跡罕至,比較偏僻,這座寺廟自然沒有其他寺廟香火旺,可是這也是藏匿古建的好地方。
沒有太多思索,兩位先生帶着幾名學生踏上了五臺山之旅。
那個時候,盛夏的山西生態不是一般的“好”,他們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行進,部分地方甚至要拉着驢步行。
圖片出自網絡
走走停停兩天,纔在夕陽中看到了佛光寺。
他們沒有來得及休息,就開展了記錄、查詢工作,不要覺得那個時候的山西是全國“模範省”,但日子照樣清苦。
樑、林兩位先生風餐露宿,和當地百姓一起,吃着玉米糊糊和湯麪。給他們工作添加麻煩的還有蝙蝠、臭蟲、蚊子。
樑先生從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拱、樑架、藻井、雕花斷定這是晚唐建築,而殿內的佛像尤其是菩薩立像,造型又與敦煌莫高窟相似,這已經是中唐風格了。
並且,屋頂的“大叉手”結構,只存在於唐代的繪畫中。
樑思成先生在山西|圖片出自網絡
然而,唐朝是一個存在較久的朝代,時間跨度太大,無法精確定位佛光寺具體的年代。
更何況,晚唐五代後,五臺山屬於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管轄,受中原宋朝風格影響較少,從唐宋大變革的角度,只能確認佛光寺非宋代建築,不能排除是五代、遼代建築。
除非,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這時候,林徽因先生的遠視眼立下了功勞,林先生是女士,一般是不會上房樑的,所以夫婦二人有着“樑上君子”“林下美人”的稱號。
但林先生在做記錄的時候,偶然發現大殿內一根樑上有一條很淡的毛筆字跡“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的字樣,忽然想起大殿外面的石經幡也有“女弟子寧公遇”這句話。
林徽因先生在山西|圖片出自網絡
兩段經文相互佐證,加上大殿的藝術風格和建築結構,終於確定大殿建造的時間。石經幢上刻寫的紀年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02
文殊信仰,偏殿與主殿競風采
如果按照原始佛教,佛塔才應該是主要建築。但由於我國北方冬天氣溫寒冷,無法滿足多人禮佛的需求,因此可容納較多信衆,並舉行禮佛活動的佛殿便成了主要建築。
並根據功能的不同,會在殿的中軸線上安排一些特色建築,如觀音院、方丈院。
佛光寺總體而言,基本上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宅邸多進式庭院佈局,“前廳爲大殿,後堂爲佛堂”,減少了建造的時間與物資消耗,又避免了佛塔爲主體的建築實用性不足的缺點。
佛光寺的主體建築東大殿建造在十米高的石基上,居高臨下,氣魄雄偉。
東大殿實景與模型|圖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編著《佛光寺》
東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八架單檐五脊頂,屋頂坡度平緩,屋檐伸出較遠。
殿以檐柱和內柱承託着殿頂屋架。柱子圓形,花身平直,柱頭設置肥碩雄健的鬥棋,承託着深遠翼出的屋檐。
殿內的天花板是小格子形,露明的樑架上寫着重要施主的名字,“寧公遇”的名字就在其中。
在東大殿南端天王像旁邊有一尊女信衆像,這便是寧公遇本人的塑像,很明顯能夠看到唐宋之際女性審美觀念的變化。
大殿頂部屋脊正中及兩端矗立着高大的琉璃脊剎和琉璃鴟吻。
值得注意的是,東大殿存有唐代及其他朝代的許多壁畫,有一幅在明見佛座背面題有:“宣和四年三月初”的字樣。
這爲金宋相約攻遼的背景、燕雲十六州的區劃變革提供了視角。
與東大殿相比,文殊殿是一個配殿,但規模卻和東大殿相差無幾,這在佛教建築格局中是一個另類。
文殊殿實景與模型|圖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編著《佛光寺》
這或許和五臺山濃厚的文殊信仰有關。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 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爲說法。”
“清涼山”,並非地理學意義的實際山名,到北魏之時,尚屬模糊概念,從印度到中國都未被指實。
而五臺山本身氣候之清涼,景象之詭奇,山川之形勝,頗具神秘氣氛,足可當“清涼山”而無疑。
信奉文殊菩薩的華嚴宗和尚來到五臺山後,虔誠地把“清涼山”想象爲文殊道場具體景象,文殊信仰由此形成。
與東大殿相比,文殊殿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殿內柱子僅有四根,少於東大殿的十二根,這是我國營造法式中“減柱造建築”的典型。
03
香火稀薄,免於兵燹之災
佛光寺如此珍貴,能保留下來,殊爲不易。
因爲在唐代,有過“會昌滅佛”的大事件,雖然在當時是必要行爲,但確實給佛教文化造成了摧殘,許多典籍、佛寺毀於朝廷的政策。
佛光寺因在五臺山環抱之外、散落在深山老林之處,香火冷落,僧侶貧困,使得這座寺廟沒有引起朝廷的太大注意,反而得以保留。
加上大同在中古時代,往往被少數民族政權佔據,遼國甚至有“遼以釋亡”的說法,佛光寺沒有遭到中原王朝那種“時而不管不顧、時而打壓”的情形。
東大殿唐代壁畫|圖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編著《佛光寺》
元代統治者也信仰佛教,明代由於朱元璋曾出家爲僧,對佛教大部分時期採取了寬容的政策。
所以,佛光寺濃縮了各個朝代的風格建築。
金代,佛光寺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天會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
元代,佛光寺補修殿頂,添配脊獸。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裝繪過。
清末,普賢殿焚燬。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現存規模。
找到了唐代木構建築,又有其他朝代文物加持,無怪乎樑思成先生稱佛光寺爲“中國第一國寶”。
樑、林兩位先生將這次旅程所得寫成了學術論文,震驚了國內外。
然而,沒過多久,日軍侵華。在顛沛流離中,樑思成患上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症,林徽因先生的肺病也愈發嚴重。
兩位先生許多時候還需要典當衣物滿足生計,但他們二人依舊筆耕不輟,爲日後註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了良好的基礎。
佛光寺俯瞰圖||圖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編著《佛光寺》
不過,樑、林兩位先生這次山西之行成果雖豐,但卻因爲侵華戰爭錯過了年代更久遠的南禪寺。
如今的山西古建築被發現地更多,這類寺廟褪去了宗教的外衣,單純作爲建築藝術的頂峰,撼動着每個炎黃子孫的心。
這不僅是山西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
本文,看鑑君爲大家推薦的文旅系列第一期,通過佛光寺的發現、構造、價值三個方面介紹這座樑思成先生口中的“第一國寶”。
看鑑君相信各位的故鄉,或者腦海中一定有印象深刻的其他古建築,都有獨特的風采。
各位可以在評論區說出自己心目中價值不菲的“國寶”,點贊破100,看鑑君爲您專門撰文。
未來,看鑑寫什麼,你們說了算!
看鑑書友會即將正式上線啦!!!
誠邀你們與我一起,從歷史解讀世界,感受有趣的靈魂。在書籍裡收穫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
作爲一名熱愛且深知閱讀重要性的人,我很高興可以通過讀書會,讓大家更輕鬆地與書結緣。
屆時,我們會舉辦主題沙龍、專場直播等活動,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用碎片化的時間積累,實現自我提升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