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臺海危機後 臺灣研發準中程彈道飛彈
▲ 受到臺灣海峽危機(1995至1996年)的影響,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曾推動研發準中程彈道飛彈。(圖/翻攝自產經網頁)
文/中央社
日本「產經新聞」今天頭版頭條新聞報導,受到1995至1996年之間發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的影響,爲了對抗中國,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曾推動研發「準中程彈道飛彈」(MRBM)。
日本產經新聞獨家取得機密資料顯示,臺灣曾推動研發彈道飛彈。這份資料記載1997年12月17日總統的諮詢機關國家安全會議幹部會議紀錄要點等的影本。當時的國防部長蔣仲苓在會議上強調國防政策當中「威嚇遏止力」的重要性。
資料記載蔣仲苓說:「如果將來中程彈道飛彈研發成功的話,可擁有有效的遏止力對付中共。」
【公式文書入手】臺灣の李登輝政権が1995~96年の臺灣海峽危機の後、中國への「抑止力」として準中距離弾道ミサイル(MRBM)の開発を進めていたことが當時の機密資料で分かりました。https://t.co/mCNfcHSPVC
產經指出,之前曾有媒體報導李登輝執政時期研發飛彈的計劃,但不知開發的時期、是政府內部的何種層級在推動。從這次取得的資料可知,受到臺海危機的影響,臺灣重視研發彈道飛彈的計劃,是政府整體在推動,而非末端的研究機關在推動。
李登輝執政後,陳水扁政府(2000至2008年)上臺,扁政府最後一任國防部長蔡明憲2011年出版的回憶錄記載,2008年2月至5月的期間,在陳水扁出席的情況下,進行了飛彈實驗,在「飛越一般中程飛彈的距離」的階段就讓引擎停止運作了。
參與這項實驗的相關人士接受產經新聞採訪時表示,射程超過1000公里,實驗成功後進入量產。
這位相關人士說,在臺灣,短程飛彈是射程在600公里以內、中程飛彈是射程在600至2000公里以內、長程飛彈是射程在2000公里以上。
產經報導,如果以這個分類來看,李登輝執政時期研發的飛彈不是美國標準所謂的「中程彈道飛彈」(IRBM,射程3000至5500公里),而是相當於「準中程彈道飛彈」(MRBM,射程1000至3000公里)。陳水扁政府末期進行試射是否爲彈道飛彈,目前還不清楚。
報導說,臺灣的國防部相關人士透露,李登輝執政時期推動研發的彈道飛彈引擎技術目前被運用於「雄風2E」巡弋飛彈的一部分,做爲實戰部署,射程可及中國大陸的上海以北。
產經刊登臺海危機的小檔案指出,在1996年3月臺灣首度實施總統由公民直選,中國從1995年夏天開始到這場總統直選之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與彈道飛彈試射,臺海局勢緊張。1996年3月,中國發射短程彈道飛彈「東風(DF)15」,落點在基隆與高雄的外海,美國派遣2個航空母艦戰鬥羣到臺灣近海牽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