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米OV的“果味”十月
隨着智能手機賽道多年的積雪漸漸消融,機圈亦在雙十一大促期間,迴歸了久違的熱鬧。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國內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2.3%,連續四個季度同比增長——距離國內手機市場近五年來的首次年度增長,已指日可待。
在此背景下,vivo、OPPO、小米、榮耀、一加接連召開產品發佈會。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手機廠商似乎更顯着急,戰爭的火藥味似乎更加濃烈。
10月14日,vivo發佈新機vivo X200系列;10月24日,OPPO發佈OPPO Find X8系列;10月29日,小米15系列登場;10月30日,榮耀端出了自家新機榮耀Magic 70系列;而就在榮耀發佈會的隔天,一加旗艦亦如約而至——發佈會密度之高,令人目不暇接。而各家旗艦,亦都紛紛亮相,大秀肌肉,頗有“白刃戰”的意味。
避開華爲,互拼刺刀
不同於往年,今年10月手機發佈會的異常熱鬧,帶有一絲詭譎——手機廠商似乎都有些着急,爭先恐後將菜端上臺桌。
一個簡單的例子,通常,一款新機的“神秘面紗”,往往會等到正式的手機發佈會纔會揭露,在此之前大部分參數基本都靠供應鏈爆料。
而當下,發佈會幾乎成爲了擺設——某些產品,在新品正式發佈前一週便已出現開箱視頻,全面“裸奔”,只剩價格吊着最後一絲懸念,留到發佈會揭曉。也因如此,部分廠商因發佈會過長、沒新的看點,引來不絕的吐槽聲。
榮米OV今年肉眼可見的急迫感,表面原因或許是在雙十一大促期間搶佔身位,但背後,或許亦有着迴歸的華爲所施加的壓力在作祟。
據悉,華爲Mate 70系列將於今年11月登陸市場,且據供應鏈爆料,華爲Mate 70系列計劃投產數相較於Mate 60系列增加近50%,備貨量遠高於去年。
在此之前,華爲與蘋果的分庭抗禮,構成了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基本面。而2020年華爲的離場,亦是榮米OV相繼開啓高端化的一大誘因。然而,自那之後,國內手機廠商雖藉由高端旗艦、摺疊屏,陸續衝高,但所瓜分到的蛋糕有限。
華爲迴歸後,更是將高端份額悉數盡收。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華爲以16.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僅次於vivo。因此,今年手機廠商旗艦機型的“急不可耐”,或許正是想趕在華爲Mate 70系列上市前“搶跑”,把握住首銷黃金時間。畢竟誰也不想復刻去年OPPO被華爲撞上的“尷尬”。
而榮米OV扎堆端出旗艦,能在一定程度上躲避華爲,卻無法規避互相廝殺——都在互拼刺刀,誰先露出破綻,誰便可能會更受傷。
對此,在影像“舒適圈”裡遭遇炫光翻車的vivo或許有着更多發言權。
作爲vivo今年下半年的當家旗艦,vivo X200Pro因影像炫光問題,從“口碑爆款”變成了輿論質疑的焦點。正如光子星球在《vivo高端化的“一束光”》中所言,“影像旗艦”上的硬傷,讓一貫作爲品牌長板的影像能力成爲vivo衝擊高端的“絆腳石”,很可能將動搖vivo過去數年所積累起來的高端、影像心智積澱。
而vivo的補救措施——OTA優化和遮光配件,雖能解一時之急,卻難徹底消除同用戶的裂隙,尤其在各大廠商新機齊發、競爭空前激烈的時刻。
除卻vivo,小米今年亦面臨着不俗的考驗。儘管雷軍在發佈會上,靠着小米SU7 Ultra風光了一把,但對小米15系列而言,定價從上一代起步的3999元上漲至4499元,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
對於漲價,雷軍在發佈會前夕發微博表示,今年3nm工藝升級,疊加供應鏈RAM、ROM的成本上漲與較大的研發投入,小米15確實需要漲價。
雷軍所言不假。據悉,今年諸如內存、屏幕模組等手機元器件漲幅巨大,導致各大品牌旗艦普遍漲價,但硬件規格的提升相較去年卻並不明顯。比如vivoX200,12GB+256GB相對vivo X100漲價300元;一加Ace3Pro價格相較上代產品亦有着數百元的增幅。
而小米,更是學習起了華爲,向“奢侈品”定位靠攏,推出了定製色彩、鑽石限定版等版本,以期能讓小米15系列拉高ASP。
只是,對長久依靠性價比立足的小米而言,即便是在高端賽道,性價比仍是其重要的打法。而此番受內外部因素導致的漲價,似乎更容易影響小米。因此,縱使雷軍已提前通過微博“透風”,但這次“帶血”的試探,或將使小米麪臨着更多的挑戰。
AI手機,含金量大增
縱觀這輪手機發佈會,關於性能、影像、續航等雖仍是廠商競逐的賽道,各家着墨不一。但在AI領域,所有的廠商似乎都達成了“默契”,絲毫沒有吝嗇“墨水”。
從1997年“深藍”戰勝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再到當下大模型百花齊放,落地生根,AI雖一直在演進,但商業化難題卻久久縈繞。AI手機亦是如此——去年下半年,各品牌所謂的AI手機便已悉數登場,截至目前,AI手機在消費語境裡仍是不溫不火。
在此背景下,榮米OV全員加碼AI,似乎是正預謀着一輪變奏——將AI從錦上添花的附加功能,升級爲手機廠商重塑系統、產品的戰略籌碼。
終點一致,道路卻有所不同。在榮耀CEO趙明看來,過去的AI,缺的是貼近真實用戶需求的“連續性”體驗,此番“不連續”亦反映了過往AI手機的浮皮潦草。而主打開放路線的榮耀,選擇敞開大門,讓自家YOYO智能體協同外部“填坑”。
榮耀的開放路線雖值得肯定,但“度”的問題需要考量,若只是“借力打力”,那AI手機或許只能成爲名副其實“API手機”。
而OPPO,則似乎更願意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裡。今年初,OPPO成立AI中心,隨之公佈了1+N智能體生態戰略。而據媒體報道,近期,AI創業公司波形智能宣佈解散,包括CEO、CTO在內的多位團隊核心成員已集體入職OPPO——招兵買馬的意欲強烈。
重金砸AI,放在OPPO身上並不算奇怪,畢竟就算是最複雜、門檻甚高的芯片領域,OPPO亦曾通過哲庫展開前沿探索。儘管最終並不如人意,落得壯士斷腕的結局,但AI領域起跑線的間隔距離,並沒有芯片那般遙遠,興許這次結果將有所不同。
而這其中,小米對AI的態度值得一提。去年下半年,當AI手機在行業內炸開一片熱潮之際,小米卻稍顯沉寂。光子星球今年年中探訪小米門店時,亦幾乎見不到“AI大模型”的標識,只有在展示機的參數深處,才能發現那若隱若現的“AI”字眼——作爲對比,其他品牌店內幾乎堆滿了AI相關的物料。
這樣的低調,放在vivo身上說得過去,可放在曾經熱衷“搶首發”的小米身上卻並不常見。這一切或許同小米汽車有關,過去一年,小米投入和佈局更多傾向於汽車項目,但隨着SU7落地並紮根市場,小米手機總算開始釋放出更多AI信號。
據悉,小米澎湃OS 2內置了HyperAI動態景深壁紙、AI寫作助手和AI同聲傳譯等諸多AI功能,“小愛同學”亦升級爲“超級小愛”,智能度有所提升。
只是,諸如AI寫作、AI文檔總結等常見AI場景,現階段市面上都有着更爲成熟的第三方應用,因此小米AI優勢更多體現在同IoT生態的協同層面,單論手機,秉持“緩進”打法的小米,似乎步調已落後率先發力的玩家。
畢竟當下的AI手機,核心競爭力已從純粹的AI應用,上升至對於傳統手機交互邏輯的顛覆層面。
以用戶生活中常見的點外賣場景爲例,儘管機械式地來回打開外賣應用、搜索店鋪、選擇商品、選擇優惠券、付款已成爲了理所當然,但若是細究其邏輯,該流程其實存在着極大的改善空間。而這,自然成爲了AI手機的落腳點。
榮耀發佈會上,趙明演示了“一句話點咖啡”能力,其只需說出“YOYO,我困了,幫我點杯咖啡”,手機便自行完成近乎所有操作;而vivo“PhoneGPT”,亦能通過語音,讓手機自主跳轉相關APP完成訂餐與預約。
這意味着,現階段,AI手機正通過不斷進化,將碎片化的手機操作整合成爲“無感體驗”,自己想辦法幫用戶解決問題。而這種深度嵌入的AI交互,既是對手機邏輯的重塑,也可能會推動真正的AI手機大洗牌。AI已然成爲了手機商場無法捨棄的領域。
因此,榮米OV對AI的搖旗吶喊,一方面是因爲AI已然成爲了手機商場無法捨棄的領域。另一方面,則因爲現階段的國內市場,AI與摺疊屏一樣,是避開同蘋果競爭的出口所在。
榮米OV“啃蘋果”
當下,“擠牙膏”多年的蘋果,含金量正遭遇滑坡。以iPhone 16系列爲例,多款機型開售即破發,且不到一個月,便在雙11中迎來官方渠道的全系降價。
在此背景下,AI成了手機廠商圍攻蘋果的“殺手鐗”。
顯而易見的是,國內廠商擁有得天獨厚的窗口期。雖然9月蘋果推出了搭載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 16系列,可Apple Intelligence直到10月底才隨iOS 18.1更新向用戶端推送,且並未覆蓋國內市場。
近期,蘋果CEO庫克在迴應Apple Intelligence何時入華時,直言需要“經過一個具體的監管流程”,而蘋果仍在努力推進。據悉,或許需等到2025年第二季度,蘋果AI才能真正登陸國內市場。
可即便如此,據媒體對於Apple Intelligence的實測可見,其AI應用實屬“中規中矩”,更多是對既往AI生態的補齊,無太多亮點。趙明更是在此前直接表示,榮耀的AI體驗,可能甩iPhone不止“一條街”。
另外,蘋果在AI戰略上對舊機型的忽視,亦爲國內廠商剷平了一大阻礙——二手蘋果。相較於安卓陣營,蘋果手機的二手交易可謂相當繁榮,部分二手商甚至只收售蘋果、華爲的二手機。
然而,若AI手機浪潮持續升溫,那麼二手蘋果的吸引力或將大大下降——畢竟除iPhone 15Pro系列以外的舊機型,都不支持蘋果AI,屆時亦將不再具備核心競爭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國內廠商衝高的阻力。
因此,除了押注AI,國內廠商亦從諸多維度發力,猛攻蘋果,試圖拉近與蘋果用戶的距離,並將其收入麾下。
OPPO推出的“一碰傳”功能,讓iPhone和安卓手機之間的文件互傳簡單流暢;小米15系列亦實現了同iPhone、iPad、Mac的跨系統文件共享,通過主動打破蘋果與安卓之間的生態壁壘,撬動蘋果用戶。
除卻互聯體驗,國內廠商在設計語言上,亦越來越果敢地靠攏蘋果。
2017年,iPhone X開啓了四邊等寬的屏幕對稱設計之路,此後多年間,國內手機廠商更多遵循兩邊等窄或全面屏路線,但要麼圓角內外徑無法統一,要麼整體並不和諧。
而如今,在這類設計細節層面,魅族、小米、OPPO等廠商正在發力,將蘋果的美學帶入自身設計。
小米15系列憑藉30項專利,實現了四面等寬的極窄邊框,而OPPO Find X8系列則將“果味”拉滿,不僅設計語言與蘋果高度相似,甚至在握持手感、磨砂質感上也有了驚人的一致性,以至於被調侃稱爲“OPhone”。
這一切表明,國產廠商似乎已汲取了2020年初次衝高時的教訓,不再只是無腦上菜搶佔蘋果份額,而是步步爲營,通過產品細節和生態打通瓦解蘋果的優勢,從而更好地收編蘋果用戶。
而這一次的結局如何,或許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