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後5提醒 權威醫師一次解答
30年乳癌權威醫師陳訓徹五點提醒乳癌治療後應該注意什麼。(圖/周書羽)
乳癌治療後,該如何正確追蹤?當癌症逐漸成爲慢性病,有哪些併發症要特別留心?30年乳癌權威醫師陳訓徹在《康健》癌症論壇一次解答。
《康健雜誌》4月20日舉辦第五屆癌症論壇,以「癌症終生管理」爲主題,乳癌場次中,邀請到長庚醫院顧問級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陳訓徹分享乳癌術後,應該注意哪些健康問題。
臺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逐年提升,2016年有12671人罹患乳癌,而目前全臺乳癌存活者預估有近18萬人,如何做好終生管理,陳訓徹有5點提醒:
提醒一:控制體重,不要變胖
「乳癌治療後,第一個要求是不要變胖,」陳訓徹說,停經後的肥胖與乳癌風險有關聯性,因此控制體重可以增加存活率、減少副作用,建議從運動、飲食、生活作息調整。
研究指出,停經後的肥胖會增加34%的乳癌死亡率,尤其在動情素受體陽性的患者,會增加31%的再發率。
另外,也要儘量避免甜食、燒烤、加工食品,以減少體內的糖化終產物。糖化終產物會使動情素受體陽性細胞磷酸化,產生對荷爾蒙抑制劑泰莫西芬的抗藥性。
運動則可降低體內的動情素濃度,提高氧氣消耗量,降低死亡與複發率。最理想的可以從事每週2次重量訓練、150分鐘中度運動,及75分鐘較劇烈的運動。
第一點即爲控制體重。(圖片來源:國健署提供)
提醒二:不要做超過常規的檢查
擔心復發或轉移,術後追蹤是關鍵,然而,檢查並不是做愈多愈好。
陳訓徹指出,有些病人會以爲正子斷層掃描(PET)無所不能、可以早期發現,定期門診時會要求做;但沒考慮到的是,檢查過程中身體所承受的輻射量遠高於單純的乳房攝影,一次掃描輻射劑量就高出55倍。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暴露在輻射的劑量愈高,得到癌症的風險也提升。
有研究指出,若是從30歲開始,每年單做乳房攝影,一生接觸到約20個毫西弗,每十萬個人有158個因照射輻射而罹癌。但若是30歲開始,每年做乳房攝影、骨頭掃描、電腦斷層,終生會接觸到211個毫西弗,罹癌比例提高到十萬分之2700。
陳訓徹提醒,不要做超過常規的檢查,每年1次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即可,也要時時注意身體變化。圖片來源:周書羽
「所以檢查做愈多,並不是沒有問題,得到癌症的機率會比較高,」陳訓徹提醒。
他建議,每年1次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即可,就能早期發現,提高治癒率。而有家族史或是基因檢測發現BRCA1、2突變者,才需要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此外,時時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若有不舒服、疼痛、硬塊、結節等,就要儘快就醫,不要等到定期門診時纔看,纔是真正能早期發現的方法。
提醒三:注意心血管功能異常
很多用蒽環類藥物(如小紅莓)、賀癌平、賀癌寧及大部分化療藥物、泰莫西芬、芳香環酶抑制劑,在使用5~10年之後,可能有心血管功能異常的狀況出現。
當有感覺心臟不適時,要儘快去做心臟超音波,確認是否有這方面問題,陳訓徹說。目前也有預防藥物如ACE抑制劑、β受體阻斷劑;此外,多做運動也能保護心血管功能正常。
提醒四:當心骨轉移
乳癌中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頭,有患者擔憂這是否等於無法治療?陳訓徹指出,不要把骨轉移當成末期看,要更積極面對,尋找更好的治療。
提醒五:靠日常練習,增強認知功能
常常有病友反應,化療過後,覺得記憶力變差、變笨,而心情低落。但陳訓徹認爲,真正原因多半是自己選擇放空,或經常處於焦慮情緒所致。
他指出,不要罹癌後,就覺得什麼都沒關係、交給別人管就好。要練習強迫自己記憶,像是管理自己的錢、把重要事情寫記事本,「最重要的是不要跟人隔絕,」如同今天來聽論壇的病友們。別把自己孤立起來,多接觸人羣,就能增加認知功能。
多運動、飲食營養均衡、生活作息正常、適度排解壓力,仍是與癌共處的根本之道。當癌症變成慢性病,如何做好終生管理纔是更大的課題。
被病友私下稱「阿伯」的陳訓徹以精準的乳房超音波檢查聞名,細心又有耐心,深獲患者信任,幾位病友特別前來爲他打氣加油,熱情吶喊「第一名」,「阿伯」不好意思羞紅了臉,真誠的醫病關係令人動容。 圖片來源:周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