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幣救觀光只是安撫業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
交通部今年編列53億元特別預算推出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目標設定600萬人次,並喊話2024年要回到疫情前的1200萬人次;爲此,5月也將對自由行旅客發放5千元消費金。然而,撒幣如果有用,那麼今年1至2月來臺旅客人數就不會僅62萬人次,這代表「撒幣救觀光」純粹是爲了暫時安撫業者反彈,並非從根本解決問題。
民進黨執政以來來臺旅客未見增長,且逆差逐漸擴大。據統計,2009至2015年來臺旅客數年均成長15.6%,而蔡政府執政後,若排除疫情鎖國期間不看,2017至2019年平均僅成長3.6%,顯示觀光產業早在疫情前就危機重重。
疫情爆發後,來臺旅客數出現斷裂現象,觀光局提出的因應作爲是大舉動用觀光基金、編列特別預算。去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中的觀光局預算爲47.3億,但今年光是特別預算就編53億,目標是今年旅客要達到600萬人次,其中包括100萬陸客。
然而,蔡政府開放國門後,實際來臺觀光客僅有消費低、停留日短的東南亞旅客人數恢復較佳,日本客依舊稀疏,顯示撒幣並非對症下藥。
蔡政府必須省思,陸客曾佔來臺旅客總數的4成,是推動國際觀光的主要市場,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六都旅行公會、臺灣旅遊交流協會,今年初以來就接連前往對岸拜會國臺辦及職掌觀光的負責人,盼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合作,逐步恢復兩岸昔日航線,並開放觀光團及自由行旅客來臺。
但放眼全球國際旅遊市場其實早已逐漸復甦,相對於日、韓及東南亞各國都已摩拳擦掌開始大賺觀光財,臺灣在後疫情時代的觀光政策不僅是起步慢,也缺乏超前部署。
臺灣要打造高值化、主題化及國際化的觀光環境,仍有許多問題極待解決,其中包括面對缺工與缺才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引導東南亞在臺工作者投入旅遊業?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又該如何盤點旅遊業遊樂區並協助轉型?又或是最基礎的「臺灣好行」已上路多年,迄今卻仍存在標示不清、班次不足的問題,導致國際客難以暢遊臺灣的問題又該如何補強?另方面,CNN Travel報導臺灣險象環生的交通令人卻步,交通部及內政部也應儘速研擬人本交通的政策配套,設定零死亡願景,避免讓「行人地獄」影響觀光發展。
交通部觀光局雖即將改製爲「觀光署」,但未來若仍只是沿用既無效益又浪費民脂民膏的「大撒幣」,就以爲能帶動國際觀光發展,臺灣觀光業者恐怕真的只能繼續自救了。
(作者陳建宇爲前交通部長、凃維穗爲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