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融合勾勒好光景
深冬清晨,暖陽驅散寒意,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漸漸熱鬧起來。
早起的張淑英騎上電瓶車,沿着硬化路,駛向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張淑英在這裡工作了8年多,養鴨插秧、包裝大米、燒菜做飯,都是把好手。“現在光景一年勝一年。”劉淑英說,她每月工資4000多元,家裡的20畝地一年流轉費1.6萬元,年底還有分紅,加上丈夫就近打工,家庭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
張淑英所在四十里店村地處寧夏北部引黃灌區核心地帶。這裡,曾經土壤鹽漬化嚴重,農田收益不高,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等新業態的出現,不僅實現了農田增效益,農民增收入,也讓四十里店村成了遊客前往打卡的網紅地。該村先後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稱號,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5萬元。
漫步冬日的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廣袤稻田變身冰雪樂園,乘坐雪圈、滑雪橇,駕駛雪地摩托車的遊客,不時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
“春夏季節這裡會更美!”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負責人趙建文望着稻田旁縱橫交錯的溝渠說,黃河水沿着寬達三四米的溝渠流進各個地塊,有效改善土地鹽漬化嚴重的問題。再採用稻漁立體種養,在環溝上建鴨舍,水裡養魚和螃蟹,讓魚、鴨、蟹“幫忙”除草、增肥,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自然生態複合系統。
這些年,趙建文打造的稻、魚、鴨、蟹立體生態農業項目完成了2000畝鹽漬化土地改良,每畝可節約灌溉用水30%、節約有機肥100公斤左右。加上每畝地養殖的鴨、螃蟹等,畝均淨收益是普通稻田的兩倍多。
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緊鄰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是趙建文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的重要環節。車間內機器轟鳴,爲春節市場忙碌備貨,日加工能力達到200噸。近年來,稻漁空間引進旱育稀植等先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優質水稻新品種,種出的高品質稻米進入銀川市各大商超,年銷售額7000多萬元。
如今,春季踏青、夏季燒烤、秋季收穫、冬季玩雪,收割稻米、摸魚抓鴨、休閒垂釣,稻漁空間已經形成體系化的旅遊休閒產品。四十里店村年累計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旅遊收入500多萬元。此外,園區帶動213戶農民通過土地入股每戶年均增收9500多元,解決周邊農民100餘人就業。(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