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並進 中油董事長 李順欽擘畫 中油創新能源轉型大藍圖

中油創新能源轉型計劃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說明,中油正透過開發石化高值材料及投入碳循環應用、開發負碳排技術、開發及布建新能源三大策略,加速創新能源轉型。圖/彭暄貽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俄烏戰爭掀起一波能源危機,氣候暖化、電動車等趨勢更加速催化能源轉型急迫性,中油正透過開發石化高值材料及投入碳循環應用;開發負碳排技術;開發、布建新能源三大策略,加速啓動創新能源轉型大計。

其中,斥資逾234億元,推動包括雙環戊二烯(DCPD)、碳纖維複合材料、鈦酸鋰(LTO)及軟碳等電池關鍵材料、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CCCS)等投資項目,展開5G、風電、光學鏡片等創新應用領域。

因臺灣天然氣約80%支應發電,且中美、兩岸及全球地緣政治癒趨緊張,中油正推動永安、臺中、觀塘、洲際四座接收站擴建及新建計劃,總投資額達4,480億元,2030年完成後,14座新儲槽容積達252萬公秉,總儲槽推升至26座,加大國內能源囤儲。

此外,配合政府再生能源政策,預計明年於高雄建置第一座示範加氫站,搭配公部門氫能巴士等規劃,跨入氫能初級領域,並切入地熱、太陽能及風電綠能設置,強化能源多元化。以下爲專訪摘要:

問:高值化趨勢,有何創新、升級計劃?

李順欽答(以下簡稱答):規劃明年完成年產8噸純度>95%DCPD試量產工場建置,作爲5G高頻基板、風電葉片及光學鏡片之樹脂材料(黏着劑)。另在明年、2025年建置年產一千噸鈦酸鋰(LTO)和年處理12萬噸重質油料之軟碳試量產(年產6,000噸軟碳)工場,生產電池關鍵材料;其中,LTO可爲電能巴士、大型儲能系統等鋰電池之負極材料,軟碳則爲電動(機)車、小型儲能系統之負極材料。

中油還利用重質油爲原料開發碳複合材料,應用於電子、機械、軍事、航太等領域;如與國研院太空中心合作,開發「光學酬載復材圓筒」產品。

問:開發負碳排技術規劃?

答:開發碳捕捉及封存(CCS)技術研究,參與「鐵砧山碳捕存跨部會試驗計劃」、「桃園濱海碳封存計劃」與「臺西盆地海域碳封存計劃」等CCS計劃,規劃2025~2027年灌注10萬噸CO2,CCS量能目標爲2030年75萬噸,2040年50萬噸,2050年達千萬噸。

與工研院合作2023年底前於大林廠建置碳捕捉6噸/年、併合成1噸甲醇之示範設備,長期規劃碳捕捉及再利用(CCU)量能爲2030年25萬噸,2040年40萬噸,2050年60萬噸。另與中鋼籌組鋼化聯盟,由鍊鋼製程之一氧化碳(CO)及煉化製程之CO2合成甲醇,並供料生產醋酸及醋酸乙烯脂(VAM)等石化原料。

問:對綠能、氫氣等新能源佈局想法?

答:太陽光電系統預計明年設置總容量達19.56MW,持續找尋合適案場,目標2023年、2036年及2045年設置總容量達23.7MW、36MW與45MW。另於明年宜蘭土場建置4MW地熱示範發電廠,調查評估東部、大屯山地熱及全國深層型地熱潛能,裝置容量目標爲2023年4MW、2030年23.6MW、2050年420MW。

風電佈局將配合離岸風電區塊開發規劃,採「部分股權投資+購買綠電」方式參與,已有二項目評估中。氫能發展將於明年底完成示範加氫站建置,確立氫能市場可行發展方向,建立必要技術,後續逐步提升氫氣供應能力及建立商業模式,如藍氫產製與CCUS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