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防疫政策檢討系列2》通報卡關 掀校正迴歸防疫空窗

新冠肺炎疫情提升到三級、雙北確診案例激增時期,曝露出醫療院所收治確診病患量能不足的問題。圖爲5月疫情爆發時,北市醫院在急診室外搭帳篷處置急診病人。(本報資料照片)

5月中旬,雙北爆發大規模本土疫情,5月22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首次公佈400例「校正迴歸」個案,引發外界譁然,「蓋牌」聲四起,雖然指揮中心趕緊澄清,主要是通報流程輸入太多項目卡關所致,但醫檢師卻直指,輸入項目太繁複只是其一,主要因雙北檢驗量暴增,疾管署系統瞬間難以負荷而當機,檢驗結果無法立即上傳,也讓臺灣陷入疫情失控的防疫空窗夢魘。

檢驗暴增 中央竟無應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天校正迴歸之後,短短16天內,指揮中心總計公佈了2907個校正迴歸案例,顯示有許多病人未及時接到檢驗通知,形成防疫空窗。新北市長侯友宜時隔2個月後更表示,新北1397個校正迴歸個案是他心中的痛,有的人在家不只等了3到5天,甚至從輕症等到重症。

醫檢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林慶元指出,校正迴歸問題出在通報流程繁複,已完成的檢驗結果無法順利上傳。根據原來的做法,無論結果是陰是陽,醫檢師都要建檔上傳至疾管署系統,但欄位繁雜多達20幾項,加上當時雙北檢驗量暴增,疾管署系統難以負荷而當機,民衆遲遲等不到檢驗結果,以爲是醫檢師卡關,其實是系統出包。

系統出包 輕症等成重症

後來指揮中心緊急應變,改以健保系統上傳檢驗資料,欄位也相對單純,僅需填寫8個項目,且透過各醫院既有的行政流程即可完成,大幅減輕了醫檢師的負擔。

林慶元說,流程簡化後醫檢師只需要上傳陽性個案,由於檢驗結果大多是陰性,可省下大量的時間。

量能足夠 問題出在調度

至於國內的檢驗量能,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統計,全臺共有231家新冠肺炎指定檢驗機構,平日一般量能爲3.1萬件,最大量能可達8.8萬件。加上近來陸續又有檢驗機構取得認證,加入檢驗國家隊的行列,以目前的檢驗量能,因應下一波疫情是足夠的。

不過,林慶元強調,由於檢驗機構分佈的關係,光有量能是不夠的,其實國內可以做到檢體緊急調度的EOC機制,就像牀位調度一樣,但當時指揮中心沒有啓動,雙北的醫院只能蒙着頭做,如果讓各縣市都一起幫忙,一定有助減輕雙北的檢驗負擔,未來要讓檢驗更順暢,緊急調度的EOC機制一定要運作。

而在檢驗前端的採檢部分,疫情爆發時,各縣市紛紛設立社區篩檢站,以「廣篩」策略揪出潛在感染者,現在疫情防疫警戒降爲二級,是否應繼續設置,以備疫情突然來時之需?高醫附醫感染科主任陳彥旭認爲,臺灣就醫方便性很高,以高雄市現行的醫院採檢站就有20到30家,社區採檢站未來是否需要常設,他認爲可依疫情狀況調整。

未來策略 區域集中採檢

北醫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副教授高志文則比較國內外的篩檢策略表示,紐西蘭的防疫措施和臺灣相似,沒有普篩,而是透過疫調和嚴守邊境來阻斷病毒。他認爲,臺灣民衆習慣有症狀就上醫院,出現疑似個案就匡列接觸者,已經形成很好的防護網,可不需要人人都篩檢,但有疫情時或是熱區出現,則可考慮區域集中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