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免試”,全紅嬋保送大學
一塊奧運金牌的獲取難度,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高考狀元。
文|逐風
日前,全紅嬋擬被保送至暨南大學,擬就讀於運動訓練專業,持續引發外界熱議。有趣的是,在暨南大學招生辦發佈的擬錄取名單公示表格中,全紅嬋的運動成績一欄竟然填了個“/”,奧運三金王,果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4歲時,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一舉奪得10米臺冠軍,就此成爲體育圈乃至全社會的現象級明星。巴黎奧運會衛冕,共獲得兩屆奧運3金成就後,外界才恍然意識到全紅嬋依然尚未成年!
在全紅嬋今年3月28日即將達到18歲法定成年年紀之際,其個人的一舉一動,人生選擇也勢必都會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可以肯定的是,全紅嬋一旦有學歷加持,其未來的人生選擇必然進一步寬廣。
而奧運冠軍被保送赴大學就讀,歷來之所以能引發全社會關注,也同樣是因爲冠軍上大學,關乎着全社會的教育公平。
運動員保送大學已有40年曆史
每到運動員保送進入大學的新聞出現時,網絡上總有聲音認爲,“普通學生寒窗苦讀十幾年,憑什麼冠軍就可以隨隨便便保送?”;還有網友認爲,“這些優秀運動員保送名校只是鍍金,佔用了真正需要的人的資源”……
要解答相關的“困惑”,就必須先回顧“舉國體制”之下,中國運動員的成才模式和歷史。
歷史上,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由於我國專業競技體育訓練長期採取封閉集訓的模式。該模式下,運動員只需將全部身心精力投入訓練、比賽,導致生活圈子過於狹小,脫離與社會其他行業、圈層的交往,加之沒有系統受過義務教育,整體文化水平不高。這又導致運動員羣體退役後,在其他方向、領域的就業能力、技能存在不足。
諸如“冠軍被派去看大門”“冠軍當搓澡工”的新聞一經媒體報道,運動員缺少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印象被迅速放大,也會直接影響家庭的教育決策。在唯學歷論的潛意識下,因競技體育上升通道太過單一、殘酷,大部分家庭擔心孩子文化課學習受影響,退役後無法在社會立足,普遍對於孩子投身專業體育領域持消極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過來導致中國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選材、培養、輸送的萎縮。
原國家體委、原國家教委早已意識到上述問題的客觀存在。1986年,兩委聯合發佈《關於著名優秀運動員上大學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奧運會、世界盃、世界錦標賽單項前三名獲得者等可免於參加高考進入高校學習。
1999年,改制後的國家體育總局下發《關於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體育院校免試招收退役優秀運動員學習有關問題的通知》,擴大了免試進入高校學習的運動員的範圍。
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再次擴大運動員免試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範圍,獲得全國體育比賽前三名、亞洲體育比賽前六名、世界體育比賽前八名和獲得球類集體項目運動健將、田徑項目運動健將、武術項目武英級和其他項目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的運動員,均可免試進入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學習。
綜合幾個重大節點可見,優秀運動員保送大學的政策,事實上已經實施近40年。可保送人員範圍越來越大,受益人越來越多。保送、免試進入大學這樣一件關乎着社會公平的嚴肅事件,如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各大高校的公開信息渠道,均有明確的標準、遴選、公示等流程。
而優秀運動員保送讀大學,除了運動成績達標外,還要符合報名條件,即需要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換言之,即使免試進入大學,該運動員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對所有優秀運動員沒有例外。
圖源:@世界泳聯。圖系2024年3月24日,德國柏林,2024跳水世界盃柏林站女子十米臺決賽頒獎儀式,全紅嬋奪冠。
至於運動員免試進入大學的作用,部分持“鍍金”論觀點的人士,也未免略顯狹隘。
奧運冠軍們在賽場爲國家奪得巨大榮譽,通過嚴格的政策措施令他們免試進入大學,作爲一種特殊獎勵這件事事實上無可厚非。一塊奧運金牌的獲取難度,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高考狀元。更何況,很多運動員幾乎是犧牲了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時光,來搏回後半生的幸福。因此讓他們能夠通過大學順利進入社會,更體現社會關愛。
而且,在教育界大力破除“五唯”(即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這五種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的趨勢和大環境下,人才的評價標準也絕不僅僅只有學業成績一個維度和指標。
數學好是人才,音樂好、體育好也是人才!明星運動員入學高校,會進一步體現高校開放、多元化的辦學理念,還能持續向社會傳達、鼓勵教育多元化評價的觀念,持續釋放體教融合的鮮明信號,因此從長遠來看不無裨益。推進多元評價體系建設,才能培養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也能促進學生和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更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
也有奧運冠軍“被退學”
由於全紅嬋尚未退役,未來還可能有多年的國家隊生涯,其究竟要花費多大的精力用於大學學業,並通過答辯畢業,未來是否還要繼續“深造”,則還需要看其個人的規劃。
社會上,很多人對於運動員在高校“混”學歷,把“冠軍”當成了其他領域無所不能的敲門磚的擔心,並非沒有來由。
質疑的核心聲量主要集中在:體育和學術是兩個領域和賽道。賽場上表現出色,不代表學業也出色。免試入學已屬優待,如果再一味縱容運動員在大學“混”,順利畢業,則犧牲了學術尊嚴,犧牲了大學教育的品質。
客觀上,對於仍然要肩負爲國爭光使命的運動員而言,人的精力有限,“學訓矛盾”的確一直存在,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向“訓”妥協。
圖源:全紅嬋微博,與樊振東合影
對於所有運動員而言,需要警醒的是,歷史上也有一些知名運動員因爲無法在高校完成學業,出現“被退學”的情況。
例如,2005年乒乓球運動員劉國正曾以體育特招生身份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習,但沒有按照校方規定完成相應學業,最後於2009年自動退學。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相關規定,體育班由體育系管理,但教學方面則掛靠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而各大高校對於運動員授課的普遍模式,均是遠程授課等。
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主任的孫麒麟教授當時曾表示,儘管這些體育健將都非常有名氣,但同樣得遵守學校的相關教學規定,完成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拿到學位證書,“自動退學的學生,已有幾年未到學校學習,沒有拿到規定的學分,經過和他們本人溝通,學校作出了自動退學的處理。”
時任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主任莫亮金非常嚴肅地表示,體育班的學生儘管不是經過全國高考進入學校的,但對於他們的管理,學校並不會因爲身份特殊而特殊處理,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沒有特別優待。
然而,劉國正接受媒體採訪時對外聲稱對退學並不知情,上海交大方面沒有任何人和他溝通,而他也早已拿到河北大學的本科文憑,並已在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研究生。言下之意,自己並不在意上海交大發不發文憑。
按常理,一個學生在一個時間段只能擁有一個學校的學籍,如果擁有兩所大學的學籍,那也只能是在一所學校退學之後,才能在另一所學校就讀。公開資料顯示,劉國正是在2005年被上海交大錄取,然而他一年後竟然又在河北師大畢業,明顯存在時間上的重疊,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有關單位學籍管理的不規範。
無獨有偶,2010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爲體育經濟和體育事業管理)的兩位奧運冠軍高崚、楊威也因爲超學時,進入過學校“擬清退”研究生名單。
楊威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細則》明確規定,碩士生學習年限爲2至3年,最長不超過4年。兩人就讀5年仍未畢業,超出該校碩士生學習年限規定,兩人也曾4次出現在該校“未註冊研究生名單”中。
不過後經多方確認,這是一場“誤會”。高崚在連續征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全運會後退役,隨即進入生育階段,其表示已經完成畢業論文,但由於懷孕即將生產,答辯時間被特批推後。楊威也稱自己的學分已經修完,畢業論文也已完成,只等參加答辯。而且楊威因有奧運備戰任務,已被特批獲准推遲畢業時間。兩人雖然在擬清退名單中,但最終並未被清退。
相比之下,也還是有一些運動員通過自身努力拿到了學歷,甚至還實現升學。例如中國女足球星王霜,在北師大攻讀8年後從體育教學專業碩士畢業。中國女排頭號球星朱婷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體育學院,2017年朱婷被北京師範大學錄取爲歷史系研究生,也順利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如果有一天,中國運動員也能憑能力讀完大學,而高校也不再拿着文憑送大禮,那麼中國體育界和教育界與國際接軌將不再遙遠。”上海交大體育系主任孫麒麟的期待令人深思。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全體育OSPORTS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