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期以上大額存單斷貨?一線調研:各銀行貨架仍不定期“上新”,新客、新資金成爭奪重點

財聯社6月26日訊(記者 郭子碩)近日,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收緊大額存單額度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

財聯社記者採訪發現,當前確有不少銀行的三年期大額存單“斷貨”。但是,也有銀行鍼對新客戶、新資金設置推出更有吸引力的利率,旨在搶奪增量資金。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有銀行推出了大額存單的“替代品”,存款利率與大額存款產品不相上下,起存門檻還更爲“親民”。不過,唯一的預約要求是“行外新轉入資金”。

銀行不定期開放優惠產品,爭奪新客、新資金

“我們目前沒有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額存單,但是七月初會有三年的‘享定存’,存款利率是2.6%。這款產品起購金額門檻更低,只有1000元,但性質和大額存款是一樣的。”據招商銀行理財經理介紹,招商銀行推出“享定存36M”,預約條件是從行外轉入資金。一般地,每人最高可以預約3萬元額度。

上述人士補充,“不預約沒法直接在手機銀行購買。比如7月1日預約,資金也可以在前一日,也就是6月30日轉至招行卡內。”

新資金一直是各家銀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除招行外,也有多家銀行也在力推新客、新資金專屬產品,旨在引流吸引增量資金。比如,廣東華興銀行App顯示,2024年第429期大額存款的存款利率3%,存款期限爲5年,起存金額20萬元。該產品亦標註“新客專享”。浙商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目前該行還有20萬元起存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爲2.6%,該產品註明“新客專享”。目前額度還很充裕。

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業分析師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市場對存款利率下行有預期,加上大額存單發行壓縮,而發行這個產品,反映部分銀行存款負債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存款需求仍偏強,這個收益對部分客戶仍有吸引力。但整體看,淨息差壓力較大情況下,銀行存款產品創新需要避免高息攬儲,維護正常市場競爭秩序。

多家銀行相對高息的大額存單線上“斷供”,但線下渠道仍能買到

財聯社記者調研過程中發現,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產品或多或少存在“斷供”情況,涉及銀行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目前,包括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等在內的銀行App顯示,已無三年期或五年期大額存單。

有銀行人士直言,“已經很久沒有發行三年期大額存單了。”有華東頭部城商行人士表示:“大額存單發行比較緊俏,目前線上沒有在售產品,需要問問線下網點(是否還有大額存單的額度)。”

徽商銀行App顯示,該行的個人大額存單的年利率在1.3%至2.9%。不過,據工作人員透露,目前線上並無2.9%的在售的大額存單產品。

而部分顯示“在售”的銀行大額存單產品,實際上也無法購買。農業銀行App顯示,金穗2024年第42期個人大額存單(可轉讓)三年期產品,存款利率爲2.35%,該產品的存款起點金額爲20萬元,不過App顯示的剩餘額度不足9萬元。

不過,財聯社記者走訪線下網點了解到,部分大額存單產品在線下依舊能夠購買。有農業銀行廣東某支行理財經理表示,目前線下的大額存單的額度相對充裕。她進一步解釋:“目前線上都是售罄的狀態,只有理財經理申請後纔可能有一定額度。不過,即便申請額度,櫃檯也不是一直都有(額度)。”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4年5月大額存單發行數量爲407只,環比下降5.35%,同比下降16.94%。而三年期大額存單發行數量呈下降趨勢,不同期限的大額存單市場年利率基本都在3%以下,主流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呈現下降趨勢。

銀行息差壓力未解,存款利率將進一步下行

爲何高息大額存單緊缺?業內認爲,息差仍然是銀行面臨的重要挑戰,而大額存單這類高息存款產品週期長、負債端成本剛性。因此,調整此類產品份額,優化負債端結構,也是各行壓降負債端成本的重要措施。

在近期上市銀行調研活動中,多家上市銀行也提出壓降負債端成本的具體措施,就息差問題進一步迴應投資者、調研機構關切。

從負債端來看,廈門銀行指出,將不斷壓降高息存款,如結構性存款、美元存款;同時將在戰略上將提升活期存款的佔比作爲一項長期工作。蘇農銀行也調研中迴應,後續看,今年年初的存款利率下調,有利於緩解息差壓力,同時該行還將積極調整貸款和存款的期限結構,提高息差。

多名業內人士、分析人士認爲,後續存款利率將進一步下行。大公國際在《銀行業2024年上半年高質量發展 》中指出,存款利率市場調整機制繼續引導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但存款重定價週期長,且存款定期化趨勢上升,疊加市場競爭影響,銀行存款成本下降幅度整體小於貸款利息收益水平。2024年1季度,銀行淨息差爲1.54%,較2023年繼續收窄。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近日表態:“爲降低融資成本、維持銀行淨息差穩定,存款利率仍需進一步下調。”預計最快在年中至三季度,存款利率的下調將爲後續LPR報價打開一定下行空間。同時,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性降息的實施條件正在逐步積累,三季度或將成爲政策性降息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