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學生的青春奔赴

原標題: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引題)

三位大學生的青春奔赴(主題)

山西日報記者 李林霞 楊家煒

在時代的召喚下,3位懷揣夢想的大學生,放棄了城市的繁華與舒適,選擇了偏遠地區的艱辛與挑戰,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的故事,是關於成長、奉獻、夢想的生動篇章,也是無數投身西部、奮戰基層的青年學子的縮影。

我的阿勒泰

“我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個普通單親家庭,2008年父親因病去世。考上大學後,我申請了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並順利完成學業。”李瀾說,這一經歷讓她逐漸明白國家對青年一代的培養與付出,並下定決心要爲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2023年從晉中信息學院畢業後,她如願成爲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

“從報名西部計劃到最終來到新疆,我經歷了5個月難熬的日子。”李瀾回憶說,說服家人,克服畢業前的各種彷徨、焦慮及忐忑,2023年8月,她跨越3000公里,坐了50個小時的火車硬座,終於來到了阿勒泰,開啓了自己的志願之旅。

吉木乃縣是一個邊境縣城。“剛來時感覺自己就像花兒離開了土,強烈的水土不服,第一年裡發燒感冒成了常事。”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山西的李瀾,遠離家鄉和親人,面對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來到吉木乃縣的第一個月曾崩潰大哭,“對自己能力不足的不甘和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疲憊充斥着我”。

“我要爲這座邊境小城的發展建設而努力。”在500多天的志願服務後,李瀾對志願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腳下這片土地有了越來越深情的羈絆:敬老院裡,她和同伴陪老人們聊天,並熱心地給他們拍照;高考志願服務點,她熱情地把水塞給路過的阿姨,得知她是來自遙遠山西的志願者時,阿姨用那雙佈滿老繭的手緊握着她的手囑咐“好好照顧自己”,感謝他們爲吉木乃的付出;新疆博物館裡,她頗爲自豪地回答一名烏魯木齊市高中生的提問:我們吉木乃縣是新疆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通天洞遺址被列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當我站在67號界碑前、紅藍分明的中哈界橋上,望着對面的戈壁荒蕪寂寥,一轉身,看到的是壯麗輝煌的吉木乃口岸。”這樣的體驗讓李瀾愈發自豪。從受助者到踐行者再到見證者,她用一點一滴,書寫着與國家同頻共振、與夢想同生共長的動人樂章。

大學生的蛻變

3月20日8時30分,張恆毅已開始在八里莊村村委會上班。“我老家是山陰縣馬營莊鄉西安峪村,和八里莊村同屬一個鄉。”張恆毅畢業於太原工業學院,如今是八里莊村村委會主任助理,他一邊忙碌着一邊介紹。

“最初是在馬營莊鄉政府工作,是政府購買基層服務崗位。後來在縣農業農村局工作,2021年通過考試成爲一名大學生村官。”兜兜轉轉卻從未離開過農村,張恆毅說,這些經歷讓自己深刻體會到了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也真切感受到爲人民服務所帶來的滿足感。

“記得當時一到鄉里,領導便把‘六權治本’資料整理工作交給了我。資料雜亂無章,我一點點查閱、梳理、整理,把各類信息仔細地輸入電腦製成文件,進行彙總,並分門別類製作了文件夾。”張恆毅回憶說,“那段時間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辦公室常常只剩下我一個人,周圍一片寂靜,只有電腦風扇的嗡嗡聲陪伴着我。”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最終工作成果呈現在大家面前,領導和同事們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基層工作雖繁瑣複雜,但只要用心去做,保持信心和耐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張恆毅感慨地說。

“那戶村民家較偏遠,路也不好走。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去時,卻發現大門緊鎖。”那段時間,張恆毅的任務之一是入戶檢查村民房屋安全情況,並拍照記錄,發現村民不在家,他便通過電話聯繫。“剛開始村民還有疑惑,一番耐心解釋後,他理解了,還熱情地說馬上就趕回來。有時碰上村民有事,我們就約好時間再去檢查拍照,堅決不漏掉一戶。”他在講述時不好意思地說,“都是些家長裡短的小事。”

這一件件“小事”,在張恆毅看來,正是基層工作的意義所在。“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任務,都關係着村民的切身利益。”他說,這一件件“小事”也給了自己一場刻骨銘心的歷練。“如今,我的心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蛻變,從懵懂到成熟,愈發堅定了紮根鄉土、爲鄉親們謀福祉的決心。”

跨越千里的承諾

2017年7月22日,山西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王靜與兩位同伴一起坐上了前往西藏墨脫的火車。那時的王靜未曾料到,這段支教經歷,即將徹底改變她的人生軌跡。

王靜在西藏墨脫縣完全小學的第一節課是語文早讀。第一次上課,她緊張得連自我介紹都忘得一乾二淨。下課後,一羣孩子在樓道口圍住了她。“老師,你是從哪兒來的?”“老師,你能在這兒待多久?”孩子們明亮的眼睛裡閃爍着好奇的光芒,可隨着問題的拋出,那光芒漸漸被惆悵所取代。見狀,不忍讓孩子們傷心的王靜猶豫片刻,蹲下身輕輕握住了孩子們的小手:“我是山西來的,山西的老師來了就不走了,會一直陪着你們!”聽到王靜的許諾,孩子們興奮地歡呼起來。

這個承諾,自此成了王靜心底最甜蜜的負擔。“西藏的孩子們經歷了太多離別。邊疆地區需要的不僅是短期的教育支援,更需要長期穩定的師資力量。”王靜感慨地說,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陪伴。由於路途遙遠,墨脫縣完全小學大部分的學生都住校。節假日時,王靜便陪着他們做遊戲、學知識,“學生們都很依賴我,有些年紀特別小的孩子甚至會叫我媽媽。他們那純真的笑臉,就是我堅守至今的教育初心。”

一年的支教服務期轉瞬即逝,返程那天,孩子們不捨地圍在王靜身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一個孩子仰着小臉,認真地對王靜說:“老師,下學期我們就長大啦,你就不用這麼辛苦了。”另一個孩子也搶着說:“老師,我要快點長大撒,等你回墨脫的時候,我就能開車去接你啦。”王靜只能控制着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努力微笑着與孩子們揮手告別。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我想永遠做那個點燈的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教育點亮更多孩子的未來,這是我的終身事業。”2022年,剛畢業的王靜毅然放棄了家門口穩定的工作,再次坐上了前往西藏的列車。她知道,無數像她一樣的西藏教師,將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繼續用愛與奉獻書寫與西藏孩子們的溫暖故事。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