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藝術學院「2021本科畢業作品展」

各位船員,

我們的浪設計號船就要開船啦!

今天你們的小浪郎

“我”

又要幫大家漲姿勢了

廈門大學

藝|術|學|院

GRADUATION SEASON

‍2021年是廈門大學建校一百週年,是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成立38週年。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於198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福建省政府與廈門大學聯合辦學成立藝術教育學院,於2005年更名爲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學院目前設有美術系和音樂系,美術系設有藝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方向)、繪畫專業(含中國畫、油畫、漆畫、雕塑方向),音樂系設有音樂學專業(音樂教育、藝術管理方向)、音樂表演專業(聲樂、民樂、管樂、絃樂方向)、舞蹈表演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

2 0 2 1

加速行爲論

作者:鄭聶煌鑫

指導老師:楊雙飛

作品簡介:

我們的社會經歷了經濟數字的指數級增長和各種沒有見過的新工具新技術,公司企業則不斷挖掘新的消費市場的剩餘價值。我們早已習慣看着龐大的數字,接受不由己的社會變革。過度的安排,程序的過度設計在這個技術爆發的前夕和人正在產生前所未有的矛盾,不正視問題,社會將脫離人的利益。

《加速行爲論》作品認爲,內卷,996,雞娃這些社會問題並非獨立存在,或只由一方引起。這些問題都是加速主義盛行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加速主義的擁護者,受害者和譴責者,深陷其中卻又不自知,而我設計《加速行爲論》這個作品的核心目標就是將這種狀態設定爲不合理,並呼籲人們看到社會對安排,被安排,設計與被設計的沉溺,看到今天未經思考衝進技術漩渦的我們。

海報的圖形部分是完全由EXCEL軟件製作而成,我用線框和斜線工具在EXCEL中模仿織物質感的線條,並且特地選擇了其中具有衝突感的進行組合搭配,繪製了象徵個人的休息,工作,生活,和系統的幾個物品。在海報中還預留了繪製過程中圖形周邊的空白框格,是爲了突出個人的象徵物與代表程序系統的框格之間的衝突感。

物非物

作者:陳智恆

指導老師:甘森忠

作品簡介:

這次我想探索的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下傳達信息的方式會有怎樣的改變。

在這個作品中,我想將1.天下萬物具備連接屬性2.信息和數據自由流通,這兩個“萬物互聯”的兩項核心任務體現出來。

我將各種信息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裝置採集到的信息可視化,可感知化從而搭建一個多重感官的現場,希望觀衆能用更多元的方式來體驗我對萬物互聯時代信息傳達方式的感受。

觀象授時

作者:張妍

指導老師:戚躍春

作品簡介:

爲了符合當代審美,我採用了現代文字設計的表現手法,將其與中國漢字書寫的規律進行設計,採用上下結構,筆畫上形成曲與直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並在識別上設置小障礙,引起觀者的探究心理。用色上將四季進行區分,分別採用嫩綠,天藍,橘黃,淺灰,在表現的同時又能讓人感受四季之美。意在使傳統文明與現代生活精彩碰撞,讓人們可以直觀的通過色彩從節氣去感受時間與自然的輪轉循環,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讓慢慢被忘卻的傳統文明活絡起來,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從而傳承下去並引發大家對於中國節氣文化歷史挖掘的重視,進而深層次的開發與利用。

徽墨酥包裝設計

作者:肖藝暉

指導老師:張文化

作品簡介:

徽墨酥是一款鮮少人知道,來自安徽黃山的傳統點心。因由黑芝麻製成,通體黑色,形狀酷似墨錠,又名“能吃的徽墨”。

此款包裝設計是將徽州文化的典型元素宣紙,水墨,黃山進行凝結,作爲一個應用,在包裝上體現。通過水墨的推印,徽墨酥碾碎重組形成黃山雲海等技法,讓觀者產生對東方美學的聯想,感受到來自徽派藝術的美學薰陶。

液態社會概念設計——青年屬性研究

作者:張帆

指導老師:張文化

作品簡介:

“液態社會”概念的提出者,是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社會學家與哲學家之一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鮑曼最著名的理念莫過於“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他以“液態”比喻現代社會的個人處境。鮑曼在《來自液態現代世界的44封信》一書中這樣寫道:“在液態現代社會,不再有永恆的關係、紐帶,人際間互有牽連,但不再着重緊密扣緊,在於可以隨時鬆綁。”

當今新鮮事物不斷涌現,科技產品快速迭代,“流變”的生活方式,“流行”的觀念,“碎片化”的體驗,每個人都成爲了日常生活場景中的“陌生人”、“邊緣人”和漫遊者。

角刀㐄字

作者:李徵昱

指導老師:戚躍春

作品簡介:

本次設計主題爲“角刀㐄字”,“角刀㐄”三個字其實是說文解字之“解”的拆分,目的是爲了突出“對漢字解構溯源”的大主題。

我的家鄉來自河南漯河,也就是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故鄉。然而面對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我認爲漯河當地並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大部分民衆也對“許慎、說文解字”表示漠然,這反映了《說文解字》以及漢字 在當代面臨的一種困境:即人們僅僅把漢字作爲語言的書面載體,但對每個符號化的漢字的身世由來並不知情,每一個漢字長達千年的歷史縱深被抹去,留在人們眼前的只是一層淺顯的漢字表皮。龐大瑰麗的漢字系統承載着整個中華民族千年來的精神世界,《說文解字》這樣的漢字解析著作,放在當代確實具有一定的閱讀門檻,於是我想通過對漢字的現代設計方式的探索、用當代人可接受的視覺語言,讓漢字的歷史厚度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喚醒人們對漢字的熱情與探究的興趣。

除了書籍、海報等傳統文化傳播載體外,設計內容還可以根據漢字的含義不同應用在不同日常用品上,(如時光“流”逝之鐘,“風”扇,照靚你的“美”)使設計滲透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漢字的魅力。

萬物生長

作者:姚岢辛

指導老師:戚躍春

作品簡介:

2020年持續了一整年的疫情,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在過去的一年裡有壓抑的時刻,也有絕望的瞬間,但從側面看,我覺得更多的是人們開始思考自己從前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即新生,和重生——沒有什麼災難可以阻擋生命的生長與延續。因此我想從積極的角度,通過靜態與動態設計,來表達對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狀態表現和追求。

選取了6個賦有生長意義的文字進行設計,並且根據六種不同的形態做了對應的生長動態效果,表現每一個文字所對應的生長的意義和給人的感受。

衍”作爲系列的主海報,運用了鹿角和骨骼的元素來組成:鹿角猶如樹木的枝幹,它生長分裂的形態和延伸,就可以體現生命的綿延不絕,萬物如枝椏一般生生不息;骨骼作爲生長的要素,可以與鹿角相呼應、來組成一種更具美感的形式。

我認爲生長、新生是一種很乾淨、純粹的狀態,因此選擇了透明的質感,來表現生命的純淨與空靈。

環境藝術設計

2 0 2 1

兒童友好環境—兒童醫院改造設計

成員:劉泉妤 翁遠祺

指導老師:黃智

阿爾卑斯康養酒店設計

成員:武月 姚夢超

指導老師:黃智

耕雲釣月——龍巖巖太村鄉村振興改造設計

成員:高宇陽 常程

指導老師:黃智

紅頂藝術園區改造項目

成員:陳瑛琪 杜易玲 李沐宇

指導老師:俞顯鴻 黃智

我的生活和學習·創新創意校園探索

成員:李闐田 夏凡姝 於博雅

指導老師:陳文捷

數字媒體藝術

2 0 2 1

護林員與人猿Three Times

作者 : 沈明荃

指導老師 : 馬文

二通道電影|每隔20分鐘播放Two-channel films|Played at 20 minute intervals

1968年的《人猿星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現代智人回到由人猿統治的史前社會,他無法自證智慧,只能成爲失落的一環。他既不能去學做一個人猿,也無法繼續做人。當他奮力反抗想要回到人類社會,他發現腳下的土地就是家鄉,自由女神像已被掩埋。他變成漂浮在空中的鬼魂,擁有不存在的身份。

我將角色進行了倒轉,故事地點設置在大山,護林員日常生活的場所。幽靈般反覆出現在收音機裡,傳單上和醉漢口中的人猿可能是一個具有威脅的闖入者,也可能是迷失在時間裡意外回到家鄉的居住者。 二者都發現了對方,與彼此關聯之事準備發生。重複的瑜伽動作,在同一塊石頭上醒來,走不完的山路和不動的住所。相互尋找的途中,遭遇持續發生,相遇永不發生。

百花叢中Burning

作者 :彭碧波

指導老師 :馬文

影像

Video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新塞經Absurd scripture

作者:劉予涵

指導老師 :硃紅

繪畫裝置

Painting Installation

這是一本建立在網絡流行語的基礎上所創作的繪本,整體的基調屬於黑色幽默或荒誕喜劇。其中有50張風格迥異的畫作,描繪了50組不同的網絡流行語,這不僅是我對時下文化潮流的記錄與二次創作,更是我對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最空洞的謳歌...

去繁從簡To simplify

作者 : 李藝源

指導老師 :孫超

裝置/影像

Installation/Video

“當你觀察一朵花時,如果不帶任何思考來觀察,可以觀察到它整體的美,如果是帶着植物學的觀念來觀察,那麼這種同過已知來觀察未知的方式,只能用片面的知識來分解你所觀察的對象,只有在大腦清空所有的已知來觀察事物本身,才能發現觀察對象整體的美,即使對自我本身也一樣。” —— 克里希那穆提 我的作品由三個媒介組成:視頻,報紙與交互裝置,表達的是我對於膚色歧視的思考與探索,媒介之間的關係息息相關,蘊藏着過去,當下與未來。

天是怎麼時候黑的?大海帶來了什麼?青苔和地衣長在哪裡?

作者:周珂吉

指導老師:唐瓊

影像

Video

我的作品想把時間、空間和光、水這四個我認爲最爲根本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探討自然內部的聯繫。 作品主要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天是什麼時候黑的?(When did the sky turn dark?)”。因爲我們能查到日出日落的準確時刻,但是天總是不知不覺地黑了,這和太陽發出的最後一個光子什麼時候離開我們這片天空有關。所以我想拍攝天色變化的過程,並反覆回放、慢放,最後定位到天黑的那一秒。 第二個部分是“大海帶來了什麼?(What does the sea bring?)” 潮汐和月亮的位置有關,月亮繞地球一圈是24小時48分鐘,潮汐的週期也是精準的24小時48分鐘,一天之內有兩次漲潮兩次落潮。我試圖在落潮時刮掉海里的橋墩上黏着的藤壺、海蠣,然後記錄下幾次漲潮之後它們會長回來。 第三個部分是“地衣和青苔生長在哪裡?(Where does the moss grow ?)” 在北半球,太陽從東南和西南方照射,所以青苔和地衣更多地生長在光線弱的北方。風從大海帶來的溼氣變成了降水。下雨時芒果樹曲折的樹幹會將雨水引流,像一條小溪一樣。所以我拍攝了不同時間段和天氣下的青苔、地衣。

©圖片及展訊來源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文章來源:青年設計100

- END -

本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和分享

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