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榆林:多彩非遺點亮美好生活

邊塞榆林,歷史名城,長城雄偉蜿蜒,黃河洶涌澎湃,滋養了陝北風情,孕育了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顯著。

近年來,榆林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積極成效。多姿多彩的榆林非遺文化,正在傳承和發展中迸發出新活力、煥發出新光彩。

保護——讓非遺“興”起來

2023年1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將5個通過驗收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公佈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市)榮列其中。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市)通過國家驗收,意味着榆林市11項國家級、59項省級、211項市級、565項縣級非遺項目等,依託生態修復、整體保護、融合發展等舉措,保護效果突出,很好地實現了“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衆受益”的目標。

保護,是守護非遺瑰寶的基石。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榆林市不斷健全保護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先後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榆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認定保護管理辦法》,建立榆林市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堅持依法依規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市級財政每年預算非遺保護專項經費3000萬元,縣市區配套經費要求不低於200萬元,省級以上傳承人每年補助1.2萬元,市級補助1.45萬元。

此外,榆林市不斷完善保護體系,先後建成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陝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縣級以上非遺傳習所104個。省級非遺工坊21個,非遺特色示範縣、鎮、街區6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3個、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3個。全市12個縣市區先後有4個被命名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04個被命名爲“陝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傳承——讓非遺“火”起來

校園內,陝北說書藝人端坐在舞臺上,手拿着三絃,用那抑揚頓挫的聲音講述着古老的故事;社區裡,剪紙藝人坐在桌前,熟練地剪出各種精美的圖案,周圍的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躍躍欲試。景區內,身着鮮豔服裝的陝北秧歌表演者們,手持彩扇和手絹,扭動着靈活的身姿,充滿活力和感染力表演,引得現場遊客們一起舞動,現場一片歡騰。

傳承,是延續非遺血脈的關鍵。榆林市在非遺傳承工作中強化重點引領,加強活態傳承,力求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積極推進陝北民歌、陝北秧歌等30餘個非遺項目走進校園、社區和景區,累計開展活動25萬次。其中榆林學院開設5門非遺課程,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力推進。非遺項目融入榆林古城、波羅古堡、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景區建設,文旅融合再上新臺階。

同時,加強宣傳推廣,拍攝製作23集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宣傳片和19集陝北民歌微視頻。在“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中,連續三年受得中省通報表揚。參與錄製央視綜合頻道《非遺裡的中國·陝西篇》。以非遺元素創作排演的藝術精品,獲得國家級羣星獎5個、省級羣星獎20多個。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爲期半年的“榆林·陝北民歌展”,提高了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榆林非遺知名度、美譽度。此外,加強理論研究,在榆林學院設立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基地,出版陝北文化研究專著200餘部、學術論文60餘篇,從理論層面支撐非遺傳承保護工作。

創新——讓非遺“潮”起來

每年的“陝北榆林過大年”是榆林最具代表性的節慶活動之一,融合了陝北民歌、陝北秧歌、綏德石雕、榆林小曲等衆多非遺項目。在活動期間,街頭巷尾不僅能看到熱鬧的秧歌表演,聽到悠揚的民歌,還能欣賞到精美的石雕作品。

創新,是賦予非遺新生的動力。榆林市以“非遺+”爲抓手,通過“非遺+節慶”“非遺+旅遊”“非遺+鄉村振興”等打造非遺品牌。其中,“非遺+節慶”方面,堅持在春節等重要傳統節假日期間將優秀非遺項目集中展演。2024年春節期間,民歌、秧歌、說書、剪紙、嗩吶等本地非遺項目輪番展演。全國秧歌展演更是邀請全國各地35支秧歌隊近3000名傳承人和隊員從正月初四至十五在榆林古城連續展演12天。這些活動將非遺與節慶緊密結合,不僅豐富了節日內涵,也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與此同時,非遺與旅遊相結合,既爲遊客提供了獨特的旅遊體驗,又促進了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榆林古城藉助首屆非遺年會大平臺,將榆林古城打造“非遺之城”,引進7項國家級、5項省級、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榆林古城,各類非遺在老街每週進行常態化展示展演,榆林古城成爲文化傳承展示的重要示範載體,2023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1億元。

促進“非遺+鄉村振興”成效顯著,是榆林又一項行之有效的探索——綏德石雕產業鏈年產值達1.5億元,吳堡張家山手工掛麪作坊600多個,年收入逾600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近萬人,爲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秦峰|榆林傳媒中心)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