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三大力量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如何看中國經濟發展整體態勢,是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研究中國宏觀經濟必須全面審視大時代對於中國宏觀環境和內在邏輯的影響,單純就金融談金融,就產業談產業,就貨幣財政談宏觀都可能面臨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答案的窘境。”7月7日,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在2024年中上財宏觀論壇上表示。
劉元春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外部環境變異、房地產深度調整以及在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推動下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主導中國宏觀經濟新發展、新邏輯和新規律的三大力量:
一是地緣政治的變異,使地緣政治逐步成爲世界風險的主導力量,地緣政治的重構力量開始超越資本力量,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全球經濟資源配置的邏輯,全球經濟增長中樞的下滑、結構的分化以及風險性質的變化,直接改變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式以及金融資源配置的規律。
二是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徹底宣告了傳統發展方式的終結,中國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裂變,我國支柱產業正經歷全面轉化、脫胎換骨的過程。房地產領域的困局使產業邏輯、GDP增長邏輯、貨幣邏輯、財政邏輯都發生了激烈的變化。
三是新質生產力在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浪潮中已成爲時代新敘事,過去20年,我國在創新驅動戰略上取得輝煌成就,走出新質生產力新路徑,最爲凸顯的就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上取得新突破。“新三樣”去年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速維持在兩位數,成爲投資穩定的基石。這些突破和成就預示着新一輪技術進步在產業拓展中實現創新。因此,中國新一輪產能過剩與傳統過剩有着本質差別,而這種差別標誌着中國在新質生產力、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找到了新路。與此同時,我國政府在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技術革命中,全面更新了傳統產業政策,展現了新內涵,形成政府與市場多維互補的耦合模式。他強調,新產業、新技術的變化一定會改變傳統實體經濟乃至金融體系運行的規律。
“總的來看,三大力量帶來的總量、結構以及動態規律的變化,決定了我們用傳統的視角難以理解中國經濟的本質,也難以在局部研究中找到解決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因此,研究中國宏觀經濟應具備時代視野,以更高智慧來審視中國經濟所呈現的新邏輯、新機制、新規律。”劉元春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上海財經大學宏觀團隊發佈的《2024年中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2024年外部風險依然處於高位,大國博弈環境下貿易風險增加,地緣政治衝擊貿易結構。國內也面臨着多重挑戰因素,通貨緊縮壓力猶存,房地產市場需求端依舊低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化加劇。雖然存在衆多風險因素和困難挑戰,但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復甦,1—5月經濟指標基本符合預期,全年增長5%左右的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