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展示城中村改造的“紅旗經驗”

自2014年啓動改造,到2016年9大市場關停、6萬人口遷移、36萬平方米舊房拆平落地;從2018年開工建設,到2023年規劃藍圖漸次落地,普陀區集全區之力、克服萬難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把中心城區面積最大、問題最突出的發展瓶頸,轉變爲真如副中心核心片區的高品質居住、現代化商務集聚區,實現了從紅旗村到真如境的騰籠換鳥、消費迭代、產業升級的“蝶變”。

因人制宜“謀方案”

自地塊開啓改造工作,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以人爲本、尊重民意。紅旗村地塊改造方案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在改善百姓居住條件、實現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做了深入調研比選,接地氣、得人心是紅旗村地塊在數年間得到順利推進的內在原因。

作爲實施方的中環集團,把解決民生疾苦、順應羣衆期盼,作爲最大的工作目標。紅旗村地塊在改造的規劃伊始,就闢出47畝土地作爲動遷安置房,建設7.8萬平方米安置房“申興華庭”。該安置房於2015年1月土地出讓,2017年年底完成交房,榮獲2017年度我市建設工程“白玉蘭”獎,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不亞於周邊商品住宅的建設品質,讓村民百姓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

改造過程同樣注重爲集體經濟護航。在緊鄰真如綠廊的核心位置,建設5萬平方米甲級寫字樓“鴻企中心”,“鴻企”取的正是“紅旗”的諧音,這是紅旗村改造項目中最早交付的超高辦公樓。該樓作爲土地徵收補償的回購資產,以成本價提供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爲其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集體資產藉此提升能級,村民參與到循環造血機制,在享受土地紅利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廣闊的就業機會。

區房管局副局長張又元表示,紅旗村地塊改造經驗之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是做好改造工作的出發點和前提。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改造“動”的是集體土地,保證村民利益不受損,建立可持續造血機制;堅持依法開展改造,政策一竿子到底,樹立和增強工作的公信力;做到改造前問需於民,改造中問計於民,改造後問效於民,始終把人民爲中心理念貫穿始終。

規劃引領求卓越

紅旗村地塊改造中還有一條經驗:堅持規劃引領是推進卓越發展的高起點和定位。地塊按照建成卓越城區的標準來進行規劃,與區域功能強化精密結合,實現居住環境、空間形態、功能開發、社會管理、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的綜合提升效應。立足於《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上海市普陀區石泉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不斷優化區域功能,保障區域高質量發展。

在E3地塊,超高層雙塔及“環宇城”商業茂組成了真如境的核心功能區。2017年,正值14號線全線施工。紅旗村建設者們超前謀劃佈局,搶在地鐵施工到達前的有限時間窗口內,用兩年時間在E3地塊下方建成了軌交保護設施工程。

“如今,14號線可以在地下負四層室內徐徐穿過,該保護工程在保障地鐵建設進度、提升建築與軌交安全性的同時,避免地塊被分割破碎,爲實現垂直城市建設理念,打造核心商辦組團打下堅實基礎,實現了多方共贏。”中環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隨晉說。

此外,銅川路H型地下連通道下穿銅川路及真如港河道,採用矩形頂管方案,通過全過程信息化手段嚴控沉降變形,確保地面交通及地下管線運行安全,於今年底建成,將有效促進兩側地塊商業氛圍的接續。南鄭路地下連通道也將於今年底建成。屆時,11號線、14號線站點將實現與環宇城MAX、山姆超市在地下串聯,構建成TOD立體交通體系,激活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潛力,將創造出1+1>2的商業價值。

“紅旗經驗”見成效

紅旗村地塊曾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城中村”,586畝土地內原有遠近聞名的果品、水產等9個大型初級市場,18家各類單位以及長征鎮紅旗村、五星村集體土地,另有宅基地村居民251產、戶籍人口1564人散居其中。舊房面積達36.2萬平米,其中28.6萬平方米,79%爲無證建築,常住及流動人口高達6萬以上。

2014年10月31日,紅旗村地塊改造正式啓動。2015年10月底九大市場如期順利關閉。至2016年6月底,地塊範圍內16家“四小”場所、207家冷庫、90家印刷廠、1272家經營戶、4817家租賃戶100%完成清退,28.6萬平方米的無證建築全部拆平,全程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提前半年完成綜合整治目標。2016年2月簽約期結束時,簽約率達到100%,爲近年來上海市集體宅基地徵收最高簽約率。

“由於政策好,各項前期工作準備充分,186戶村民中,首批就簽約了179戶。”原紅旗村村民,上海興隆實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歸志華全程參與了紅旗村綜合整治行動。他說,普陀區委、區政府在村民動遷方案的確定過程中始終堅持充分保障村民利益。“對於剩餘的7戶村民,我們特意請村隊的老書記、老隊長出馬。老同志在村民中有威望,羣衆信得過。工作組又根據每一戶的不同情況研究商議有針對性的措施。多次走訪,耐心溝通,解釋政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終於取得了成效。”

“貫穿黨建引領是改造提速的引領力和保障,走好羣衆路線是破解改造難題的着力點和關鍵。”張又元說,城中村改造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堅持“支部建在項目上”的組織模式,將黨的組織力體現在項目一線、黨員模範帶頭精神弘揚於項目全程,將組織優勢、組織力量、組織資源轉化爲推進改造的強大動能,實現同頻共振、提質增速。面對複雜個案的化解、難點瓶頸的突破,離不開羣衆的理解、支持、幫助,更離不開用好羣衆路線這個“傳家寶”,各部門始終滿懷真情做羣衆工作,與羣衆同心同德、同情共力、共破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