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中國產能過剩”是個僞命題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在5月30日商務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外記者與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關注着同一個問題——西方提出的“中國產能過剩論”。

隨後的6月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敘事從時間、空間和行爲角度看,都是一個僞命題。

近日,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表公報,指責中國所謂“非市場政策和做法”,提出將監測所謂“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並考慮採取措施確保公平競爭環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上述發佈會上明確指出,近一段時間,一些國家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的同時,變換花樣翻炒所謂“中國非市場政策和做法”,這是典型的“雙標”,本質是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必然破壞真正的公平競爭,破壞國際經濟秩序。

中國技術具有競爭優勢

近期,美國、歐盟等方面稱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儲能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問題。

何亞東表示,一些國家指責中國通過政府補貼“打造不公平競爭優勢”,造成“市場扭曲”,這完全是歪曲事實。

據瞭解,中國製造業在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儲能等領域技術保持着世界先進水平。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清潔能源專家周憶憶表示:“中國與其他市場成本的巨大差距,主要得益於中國在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應用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當其他國家仍處於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開發的早期階段,中國已經在政策推動下開發吉瓦時級別的大型項目。這一點在壓縮空氣儲能和液流電池方面尤其如此,過去兩年,中國在這兩個技術領域都創造了世界最大項目新紀錄。長時儲能在中國的安裝速度非常驚人。”

周憶憶表示:“國外長時儲能技術目前仍難以與中國產鋰離子電池儲能進行競爭,後者的價格在全球最低。就單位投資成本而言,目前只有少數長時儲能技術,如天然洞穴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可以與鋰離子電池儲能一爭高下。”

同樣,中國的新能源車企的技術領先優勢,也被國際市場所認同。

2024年第一季度,比亞迪、奇瑞、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等中國領先車企的出口量大幅增長,反映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何亞東表示,中國補貼政策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中國產品性價比高、競爭力強,是充分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是靠政府補貼。中國持續打造公平競爭的開放市場,新能源產業、平臺經濟、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頭部企業主要都是民營企業;2023年中國進出口的三成由外資企業實現。

有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爲73.6%,與美國78.4%的利用率基本接近。過去十年,中國的產能利用率相當穩定,目前爲76%左右,與美國的78%相差無幾。在庫存水平上,3月份中國原材料庫存指數爲48.1%,與美國相當,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爲50.6%,繼續保持擴張。

美國通過立法對新能源產業提供大量補貼,如美國《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安排75億美元資金支持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對最終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提供每輛最多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世界產能不足

不久前,知名學者鄭永年在“中國品牌日”期間向在場的記者從經濟學的角度進一步闡釋了產能過剩的誤區。他指出,產能過剩在經濟學中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從全球範圍來看,綠色產能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

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

全球市場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而中國製造恰好可以彌補這一需求。

鄭永年表示:“中國產能過剩不成立,這是西方的一些政治人物在講,但是企業界和社會反應不一樣,英國和法國的銷售商,正在積極建設比亞迪的銷售渠道。”

歐盟中國商會也表示:“今年1月份以來,歐盟已經對華密集出臺多起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此頻密的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致使中歐經貿摩擦風險陡然升高,或陷入失控甚至走向危險的境地,令人擔憂。”

商務部也表態,近期歐盟多個成員國、汽車產業界強烈反對歐方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避免影響中歐經貿合作大局。

何亞東表示:“希望歐方切實考慮各界關切,與中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中方將密切關注調查進展,並將堅決採取措施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針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商務部更針鋒相對地指出:“反觀一些指責中國的國家,近年來濫用不公平、非市場手段,實施大量違規的關稅措施、歧視性補貼政策、針對性投資限制、無底線單邊制裁,打造排他性‘小圈子’,嚴重破壞公平競爭。真正的公平競爭,應當是自己努力跑得更快,而非想方設法絆倒別人;應當是開放合作、平等互利,而非封閉排他、拉幫結派;應當是遵守已形成國際共識的規則,而非隨意破壞和篡改規則。”

目前,中國企業比較關注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歐盟《外國補貼條例》《國際採購工具》。

6月1日,正在西班牙訪問的王文濤在巴塞羅那主持召開中資企業圓桌會上表示,歐方密集向中方射出的保護主義“三支箭”,致使中歐經貿摩擦和風險加大,而目前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敘事從時間、空間和行爲角度看都是一個僞命題。

諷刺的是,中國對歐洲出口的電動汽車僅佔歐洲8%的市場份額,卻被一些媒體批評爲“氾濫”,而德國近80%的汽車產量銷往國外,則被譽爲“汽車強國”。

(編輯:孟慶偉 審覈:郝成 校對:翟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