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良語-三大設計促進區域產業創新
一、產業政策的支持
園區規劃的重點,除了硬體環境之外,還有產業政策是否明確,包含願景、目標及實質經費支持。清楚定義欲扶植的產業別,明確強調引進何種產業價值,如新創、研發、服務或製造等,有助於進駐廠商的篩選,讓廠商進駐後對於園區也能產生願景的認同感。
如2004年落成的香港數碼港,從名稱就可以得知其重要發展的方向,以「雲端與數位內容」爲科技主軸,包括三個應用集羣-金融科技、智慧生活,以及數位娛樂/電子競技,以及三個科技集羣-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網絡安全。且在價值提供上也非常的明確,擔任青年、初創及企業家投身數位科技行業的培育角色,積極聯繫策略夥伴和投資者,促進科技企業於本地及國際商業夥伴的合作,推動大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二、低碳環境的建構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低碳永續、環境保護將是不變的真理,園區將以達到碳中和、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爲目標。而數據與智慧化將是最佳輔助工具,如智慧電網架設、環境數據監測、共享經濟模式設計、源頭減量、智慧節能、再生能源使用等,創造一個經濟與環境不再對立的共融,低碳永續在未來的城市,將是一個標配,在低碳永續環境下,進駐廠商就很容易發展成具ESG的企業,亦能提升國際行銷競爭力。
在日本的柏之葉智慧城市,由日立與三井集團攜手建立的「柏之葉區域能源管理系統」,使電力跨街區相互融通的智慧電網應用。在法國索菲亞科技園區坐落自然保護區內,佔地面積達到2,400公頃,爲保護環境杜絕污染工業進入,電力亦部分使用再生能源,建築高度及密度都有一定的規範限制,大面積自然綠化帶做爲公共開放空間,使整座園區沈浸在綠樹蔭中。
三、創新平臺的建立
許多研究都提出創新與網絡具有正向的關係,Isaksen早在2007年提出,企業可透過內部與外部組織間(產、學、研、公部門)集體學習,不論是否爲正式或非正式互動,都能增加知識的流動頻率,進而增加創新產生的機率,在場域中形成一種創新氛圍,併產生各種創新形式:包括(1)企業與區域中的專業供給者合作;(2)區域內部非正式網絡的知識外溢;(3)向位處全球價值鏈中的長期合作伙伴學習;(4)社羣會員中的知識交換。
如香港「數碼港」中約1,650家企業所組成的數位科技社羣,園區內提供加值服務、科技設施及共享工作間,支持科技社羣發展,成爲香港數位科技業的旗艦。又如日本「筑波科學城」的營運機制,形式上各類交流協會的成立以串聯城市內各科研機構、產業界與官方組織,進而以此平臺集結髮想與執行力,同時研擬整體發展策略與創新開發計劃。
最後,區域產業創新內涵包括很多,如主體多元化、環境智慧化、社羣發展、空間結構及彼此信任結構等,必須有一個專責機構在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技術鏈及資源間扮演協調、中介的角色,並有策略、規劃及執行能力,纔可促使區域產業創新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