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都城遷徙情況探究

商朝是商部族建立的我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歷經17世30位帝王,歷時554年。商部族能夠根據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遷都。筆者依據《竹書紀年》《史記》等歷史文獻,將商朝都城遷徙情況簡述如下,以供商榷。

一、商湯至仲丁前期都亳

商朝的締造者商湯爲了很好地繼承和弘揚其先祖帝嚳的“以仁德治天下”優良傳統,實現推翻昏君夏桀,救民於水火之大志,他將自己的都城遷至帝嚳初期的都城亳地,以擴大自己在周圍諸侯國的政治影響,彰顯先祖的盛德。帝嚳是我國上古“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15歲輔佐顓頊帝理政,被顓頊帝封於高辛,世人稱之爲高辛氏。高辛在商丘市區南約25公里,其地名幾千年沒有更改過,高辛氏在此建都,名曰亳。帝嚳30歲即帝位,他承前啓後,是華夏人文始祖之一,其子摯、堯曾爲帝王,另一子棄爲後周之先祖,另一子契成爲商之先祖。契生於堯舜禹時代,是堯帝的火正、舜帝的司徒,被舜帝賜子姓,封商侯。契是商族的始祖,商族在其先進的殷商文化指導下,由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到14世商湯時,商部族已是東方實力較大的方國。商湯在伊尹等大臣的輔助下,勇舉以有道伐無道的革命大旗,先後通過11次大的戰爭,最終推翻了夏朝,在亳建立商朝,以帝嚳故都城爲都城,仍稱之爲亳。《竹書紀年》記載:“湯將奉天命放桀,夢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後改天下之號曰殷。”商湯滅夏後,回亳地會三千諸侯,即天子位,以谷熟亳爲都城;以北面的屯兵練兵,會盟諸侯伐桀的北蒙爲北亳,又稱景亳、蒙亳;以西面的偃師爲西亳,以安撫震懾夏民。殷商王朝前期都城亳有三個,即谷熟爲南亳、北蒙爲北亳、偃師爲西亳,三亳均以南亳爲座標。這在許多史書中均有記載。

從商湯開始至第10任王仲丁前期的都城均設在亳,其時間長達約164年。

二、仲丁遷都於囂(《史記》稱隞)

爲了解決內憂和外患,仲丁帝決定將都城由亳遷至囂,即現在鄭州附近。《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至於仲丁,藍夷作冦,或畔或服。”《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由此看,仲丁遷都的內因是“弟子”爭位,外因是藍夷作亂等。此後的第11任王外壬也在此設都,其爲都時間約19年。

三、河亶甲遷都於相

《竹書紀年》記載:“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殷商王朝第12任王河亶甲不知何因又將都從囂遷到相(今濮陽北,內黃南),歷時9年。

四、祖乙遷都於耿、遷邢、遷庇

《竹書紀年》記載:“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於耿,命彭伯、韋伯。二年,圮於耿。自耿遷於庇三年,命卿士巫賢。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復興,廟爲中興。”祖乙是商朝的第13任王,他在位19年,是位有作爲的帝王。他根據社會需要先將都城從相遷耿(今山西河津),因都城毀壞又將都城遷到庇(今山東鄆城附近),祖乙在其任王的第8年才正式開始在庇築建都城。祖乙實行德政,使商朝得到復興,後世爲其建廟祭祀,廟號爲中宗。其後的祖辛、開甲、祖丁和南庚均以此爲都,歷時48年。《史記·殷本紀》記載:“帝仲丁遷於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由此來說邢(今河北邢臺)也曾作爲仲丁的都城,至於耿與邢是一地還是兩地,還有待大家進一步研究。

五、南庚遷都於奄

《竹書紀年》記:“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遷於奄。六年,陟。”南庚是商朝第17位王,即位後仍以庇爲都,到了第3年他將都城遷至奄(今山東曲阜附近),他在位6年就去世了。以後的陽甲和盤庚的前期均以此爲都,歷時22年。

六、盤庚遷都於北蒙(殷)

盤庚是商朝第19位王,也是一位很有作爲的王,他即位後的前13年仍都於奄。後來他想以弘揚先祖商湯的聖德,來解決貴族大臣的退廢等問題,於是決定將都城遷回商湯故都,這次遷都遭到了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這在《尚書·盤庚》三篇中得到體現。《竹書紀年》記載:“盤庚名更。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七年,應侯來朝。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日殷。”這說明盤庚渡黃河南岸,回到商湯之故居。遷都後他實行先祖商湯的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寧,殷道得到復興。《帝王世紀》記載:“蒙有北亳,即景亳,湯所處。”蒙作爲商朝的北亳,在漢時設置蒙縣,屬梁園。《清乾隆·曹州府志》記載:“亳城在縣(曹縣)南二十里。唐、虞、夏時本爲商丘之境。自契至湯八遷多在其地,實湯受命處。一名景,一名北亳。”《清乾隆·曹州府志》又記載:“盤庚村在縣(曹縣)南十里,盤庚曾居此,舊有記,今爲盤庚都。”這些證明盤庚遷殷的地方是今山東曹縣南、商丘北的商湯時的北亳。盤庚後的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馮辛、庚丁和武乙的前期其都均設於此,歷經9王,歷時約145年。

七、武乙遷都於河北、遷沫

《竹書紀年》記:“武乙,名瞿。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遷於岐周。三年,自殷遷於河北。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十五年,自河北遷於沬。”武乙即位的前2年都於殷,第3年他將都從河南殷(原北亳)遷到河北(今安陽),爲保持舊俗,他仍將其都稱之爲殷,即河北之殷(可簡稱爲北殷)。在武乙15年,他又將北殷之都遷至沫,即朝歌(今河南淇縣)。此後的文丁、帝乙和帝辛均設都北殷,而朝歌作爲帝王的行宮而存在,後來帝辛便自焚而死於朝歌。北殷前後歷時89年,朝歌爲都城約21年,作爲帝王行宮,歷時約74年。

綜上所述,商王朝的都城有商湯初建的殷商前期的三亳,即南亳、北亳、西亳,由仲丁建的囂,河亶甲建的相,祖乙建的耿、邢、庇,南庚建的奄,盤庚建的北蒙(殷),武乙建的河北(殷)、沫等。

來源:商丘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