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職能過度委外 國家空洞化

政府將公共職能轉移給民間機構來承擔,也產生導致國家職能空洞化的現象。 本報資料照片

一九九○年代後,政府推動「精簡政府人員」和「整合民間資源」政策,將契約委外作爲社會服務民營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一九九九年,實施政府採購法後,契約委外正式成爲大部分社會福利服務供應的模式。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政府契約委託不僅提供生存資源,還確保了其組織的合法性。然而這趨勢也使得許多組織走向市場化,卻未察覺到可能帶來的後果。另一方面,政府將公共職能轉移給民間機構來承擔,也產生導致國家職能空洞化的現象。此次兒童福利聯盟的事件,因種種的不合理作法,延伸成政黨間之攻防戰,但需要去檢視的,是社會福利過度委外經營下所產生的因果。

政府把服務打包成方案,契約委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政府財務負擔。在社會服務契約委外推動初期,地方型非營利機構稀少,選擇有限。因此,一旦有非營利機構願意承接,往往就會長期承擔,甚至爲避免流標,承辦業務人員還需積極邀請或拜託其他機構參與投標。這現象也造成臺灣指標性的基金會,接受方案委託服務全臺通包,兒盟就是典型的指標之一。

「民間供應者質量不足」一直是臺灣社會服務契約委託的長期問題之一,政府釋出的委外資源遠超過民間的供應能力,特別是在社安網、幼托及長照服務等重點服務下,很多非營利機構成爲代工的角色。服務內容僅限於定型化的契約、包括人力、財務、專業訓練、甚至是提供服務的頻率等,僅滿足委託政府單位的期望。

非營利機構接受政府方案委託,目前在政府與機構間的退路有限。但建議政府和學者都該省思,例如一個非營利機構在同一縣市最多可以承接多少方案,以避免服務失靈。就像兒盟承接全臺百分之廿五的收出養,暫停服務可能衍生的問題。

社工需要職前訓練,說的容易做的難,以此案爲例,托育訪視、兒童發展、觀察是學校沒教的事。如果僅仰賴方案中的在職訓練,社工就是撲火飛蛾。看到衛福部所提出的六項改進,做爲基層工作者僅能搖頭,因爲還是停留在原地,官員們還是沒有察覺,這是政府將公共職能轉移給民間部門,進而導致國家空洞化的現象,危機依舊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