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2022 兩岸關係應有所作爲

旺報社評

2021即將過去,未來1年兩岸關係將原地踏步、持續倒退,或出現轉機?中共明年將舉行二十大,內外政策都以「穩」爲先,對臺政策很難放開手腳。不過,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至今,兩岸關係不斷倒退,從兩岸人民福祉角度,新的一年應該有所作爲。

消極維穩兩岸關係倒退

過去6年來,兩岸關係倒退,並非單方面因素所造成,也不需要相互責怪。大陸堅持以九二共識爲底線,蔡政府不願接受,兩岸協商合作就此斷線,但雙方仍能採取「消極維穩」策略,臺灣謹守《中華民國憲法》底線,大陸期待蔡政府填完「未完成的試卷」避免失控,但難免逐漸變味。隨着蔡政府對內去中國化、對外親美反中,大陸因而強化反獨操作,蔡政府又解讀爲「武力攻臺準備」,加強「不對稱戰力」,並向美國戰略利益傾斜。結果,臺灣真的成爲中美新冷戰最前線,臺海淪爲全球最危險「火藥桶」。

北京一度相信,只要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就可以恢復,因而延續了很多馬政府8年的做法,例如惠臺政策資源向藍營地方縣市傾斜、維持與泛藍陣營交流互動等,同時對民進黨採取「一刀切」政策,試圖將「打擊民進黨聲望」與「爭取臺灣民衆好感」結合起來。但事實證明,即便臺灣民衆對民進黨再不滿,也未對國民黨有所期待,更因爲民進黨「反中保臺」的操作,部分民衆開始對大陸產生敵意。「融合發展」政策只有常住大陸的臺灣民衆有感。

在「消極維穩」思維下,民進黨政府藉助美日等國際力量支持,與大陸形成「恐怖平衡」,雖守住修憲、公投等法理臺獨底線,避免觸犯對岸《反分裂法》而招致武統,但對內推動文化去中國、反中、緩獨等操作,大陸卻一籌莫展。大陸不願面對民進黨,希望國民黨再度執政,卻陷入「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惡性循環,2020大選國民黨慘敗,北京內部出現檢討和平發展路線的聲音,對如何化解臺灣內部反中民意、如何在疫情和政治對抗影響下恢復兩岸交流,似乎還沒找到妥適的方法。

蔡總統施政追求一致性、穩定性,這是她鮮明的政治性格,而致力於社會共同富裕、公平分配、管控中美對抗風險的習近平,也需要穩定的兩岸關係,「維穩」是兩岸執政者的共識。蔡政府不會貿然實現法理臺獨,拜登政府不會承認臺灣是主權國家,但會支持臺灣治權的獨立,大陸對臺紅線暫時安全無虞前提下,兩岸關係若要有轉機,就需要陸方積極作爲。中共六中全會《歷史決議》已重新確認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給對臺政策轉向「積極維穩」提供了難得契機。

積極維穩推進心靈契合

首要,大陸需面對民進黨以及背後的支持者,直接與他們溝通對話。大陸涉臺智囊汪毅夫近期撰文認爲「民進黨並非鐵板一塊」,臺灣真正的「臺獨」其實非常少,多數人只是不願意接受大陸統治,大陸需要有長期的策略,讓臺灣民衆解除心防。一方面大陸需要建立直接和臺灣民衆溝通的機制,讓臺灣感受到大陸的善意,二方面,2035年達到均富的中等高所得國家目標若能實現,兩岸走向心靈契合應不是難事。

馬政府時期,大陸曾與民進黨派系、地方首長、學者有過不少互動,累積了許多善意和成果,隨着這6年「斷絕往來」已逐漸折損,這部分能否重新建立、有序恢復,需要陸方認真思考。這又回到了紅綠之間長期糾結的九二共識問題。九二共識及其背後的一中原則,究竟是不是兩岸協商的前提?

九二共識本是具有高度戰略智慧的兩岸共識,但在長期人爲操作之下已「國共化」,國民黨的社會認同度未見改善,重返執政似乎遙遙無期,九二共識的價值逐漸磨損。而大陸治國理念已進入「新時代」,以國共關係引領兩岸關係的「舊模式」也需要轉變,如何直接面對臺灣人民,包括不認同國民黨的民意溝通對話,尋求兩岸共識的「新形態」,將決定兩岸關係能否走出新局,進入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新共識如何形成,應是2022年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