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不會鎖國反而更開放

旺報社評

北京爲修正市場經濟亂象,針對網路、補教及線上遊戲等業者展開一連串整頓與監管行動,造成金融市場波動,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知名上市企業股價連番重挫,市值也大幅縮水。同時中共提出「共同富裕」政策強調進行第三次分配,大型民企紛紛積極表態,主動捐款以善盡社會責任。外界多認爲,這是中國改變40多年來改革開放路線的前兆,憂心大陸經濟可能重返閉關鎖國的毛左路線。

鎖國說無稽之談

揣測繪聲繪影,彷彿文革2.0即將到來。只是這樣的推論真的正確?經濟鎖國對中國真有好處?套用簡單的邏輯思考,如果共同富裕是大陸未來的目標,那麼,鎖國比較容易達到,還是開放容易達到?這些問題其實不難回答。

大陸能夠快速躋身經濟大國之列,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前不到4000億人民幣,迅速成長到2020年突破百兆人民幣,除了對內放權讓利的改革外,關鍵是對外開放帶來的外貿紅利。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後,在多邊自由貿易體系下,透過法規鬆綁與市場開放,大陸更是徹底發揮自身土地、人力與資源的優勢,成爲支撐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存在。

根據WTO統計,2020年大陸對外貿易總值佔全球比重持續創下新高,來到13.1%,不但名列全球首位,而且比排名居次的美國高出2.3%。1978年以前,大陸可是連1%都不到。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的外人直接投資(FDI)統計亦顯示,近10年來大陸每年FDI都在千億美元以上,2020年甚至寫下歷史新頁,來到1630億美元,超越美國排名全球第1。

這些數據清楚透露一個事實,大陸經濟與全球連結程度愈來愈深,而且彼此互爲需要、高度依賴。就如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屢次公開提到的,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也需要中國。在這樣的前提下,論斷大陸即將鎖國,其實有點無稽。實際上,近來北京一連串與外界溝通的動作,不管是大陸副總理劉鶴與美國官員戴琪、葉倫的視訊對話,或是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通話,再或是遊說澳洲議會支持其加入CPTPP,都充分顯露出,大陸想要與各國對話並加速經貿談判的企圖心。

誘臺商退出大陸

如果從近期一系列金融對外開放措施來看,比如允許上海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啓動跨境理財通等,更可以明確感受到大陸堅定市場改革開放的決心,遑論經濟鎖國。凡此種種,代表走進世界、加強與世界經濟連結,仍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方針,更是疫後工作重點。

對此,臺灣,尤其是民進黨政府,千萬要小心,不要因意識形態作祟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譬如擔心大陸即將鎖國,資金雙向流動將會受阻,就以政治力量誘逼臺商離開大陸或限縮對陸投資,甚至阻礙陸資來臺,這對臺灣經濟的長遠發展而言不是好事。政治風險問題交給企業自己判斷,畢竟萬一判斷錯誤,損失要企業自己承擔。

9月初「愛奇藝條款」上路,禁止大陸影音串流平臺來臺,當時就有學者與業界人士大聲疾呼,可能會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外資投資跟着退卻,進而扼殺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動能。特別是缺少陸資挹注的情況下,恐怕會讓本就不均衡的兩岸經貿與投資往來更加失衡。更不用說,當枷鎖進一步被加在赴陸投資的臺商身上時,上述情況無疑會更加惡化。這都是誤判大陸經濟情勢可能會帶來的嚴重風險。

不容否認,大陸近期風波不斷,臺灣內部似乎有股力量想要透過媒體操作,將風向引導至大陸即將閉關鎖國,並藉此讓臺商心生畏懼,不敢繼續投資大陸。背後意圖無非是想趁中美對抗還在勢頭,加快降低對大陸的依賴程度,最終達成全面抗中、拒中、脫中的目的。

大陸雖面對嚴酷的地緣政治壓力,但不會閉關鎖國,反而會更深度地走進世界,臺商若受誤導而誤判,失去的恐怕不只是大陸市場,也將失去與大陸高度連結的全球商機,這也是我們一再提醒不可誤判的原因所在,因爲代價太昂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