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深化非獨共識 重返和平穩定
旺報社評
賴清德副總統8月15日出訪行程公佈,美方依慣例同意在紐約、舊金山過境,綠營「拜訪華府郊區阿靈頓AIT總部」的期待落空。拜登政府不給賴清德「外交突破」的機會,固然是對2024選舉不選邊的再表態,也是對不支持臺獨、與臺灣保持非官方關係承諾的再確認。
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諷刺的是,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回到「不統、不獨、不武」兩岸路線後,居然有人質疑這套論述與蔡政府有何區別。兩者顯然是天壤之別,侯友宜主張「三不」是將兩岸關係重新校準到「不統不獨」的現狀,纔會有「不武」的和平狀態,民進黨7年多的作爲及賴清德「務實臺獨」的立場,已經迫使美方不斷宣示「不支持臺獨」立場。
賴清德爲2024勝選提出「和平保臺」,並長篇投書外媒闡釋主張。若僅從字面上理解「和平保臺」,相信臺灣多數民衆都會認同,但賴清德的重點並非前兩個字「和平」,而是後兩個字「保臺」。
簡言之,賴清德的政策是加強臺灣國防與備戰、爭取西方國家聯合保衛臺灣,才能維持民進黨認知的「兩岸和平現狀」。
這是賴清德、民進黨的話術,也是蔡政府過去7年多來的策略:將自己標榜爲「兩岸和平守護者」,宣稱繼承2008至2016年馬政府時期兩岸和平現狀,沒有接受一中原則,但大陸並未對臺動武,兩岸交流也沒有完全中斷,臺灣社會一切如常,兩岸保持和平穩定的隔海分治狀態。
在此邏輯下,破壞現狀的不是臺灣,而是不放棄武力且加大臺海軍事活動的北京,因此賴清德向國際社會主張:他會延續蔡政府路線,繼續守護兩岸和平、臺灣和平,更需要團結臺灣內部以及全球自由民主陣營對抗北京,這就是賴清德不久前投書美媒、大談「四支柱」,以及接下來訪美希望對外傳遞的核心訊息。
這個故事很動聽、看似無漏洞,卻是徹頭徹尾的認知作戰。事實上,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臺開始,兩岸關係就已經質變爲「非和平現狀」,目前正在經歷着從「非和平現狀」到「戰前動員現狀」的過渡,起初民衆還未明顯感知,但隨着過去兩三年來臺海情勢緊張升級,2022年美國衆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引發臺海危機,及俄烏戰爭的活生生案例,「和戰選擇」才逐漸浮上臺面。
蔡政府宣稱繼承了馬政府時期的兩岸和平現狀,並不符合歷史事實。馬政府之所以能走出扁政府末期「入聯公投」觸碰大陸《反分裂法》紅線導致兩岸戰爭一觸即發的局面,是因爲馬政府重申九二共識、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的基本立場,臺海不但轉危爲安,也爲兩岸開創8年大交流、大合作的榮景。
兩岸是一家人關係
馬政府時期,在野的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阻礙兩岸合作,蔡英文2016年上臺時未正面承認九二共識,但申明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就是表態不會推動法理臺獨。換言之,蔡英文深知在短期內無力修正民進黨臺獨黨綱、無法改變獨派立場的前提下,透過宣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建構了臺灣「非獨」民意共識,才勉強維持兩岸冷和的局面。
遺憾的是,一方面是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缺乏政治互信,另一方面兩岸關係捲入中美激烈鬥爭,讓蔡政府抱住這塊「浮木」倒向美國。
原本兩岸可以在「非獨」共識之下探索互動新模式、爭取最廣泛民意基礎的進程,遭到國際情勢的干擾破壞。同樣,北京意在警告、反制美國的強硬軍事、外交動作,也刺激了臺灣民衆反中、恐中情緒,造成兩岸民間關係降至冰點,直到今年初兩岸恢復交流纔有所緩解。
美中關係漸迴歸理性溝通、共管分歧的正軌,大陸反臺獨、美國不支持臺獨,蔡政府也從未尋求法理臺獨,三者之間本具有政治交集,但還不足以改變2016年以來兩岸關係的非和平現狀。希望2024選舉能夠成爲重要轉捩點,讓「非獨共識」深化爲「永久和平共識」,讓兩岸關係永遠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