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統戰? 有那麼可怕嗎?

旺報社評

「統戰」已變成一門生意,只要將這張標籤貼到別人身上,不但能博取流量賺鈔票,還能打擊政敵搶選票。利益驅使下,愈來愈多政客、網紅,在違背事實的基礎上製造恐懼,把兩岸交流打成統戰。

統戰的真意 在凝聚人心

美國韋氏字典「兩極化」爲2024年代表詞。韋氏字典編輯解釋,該詞反映當今美國社會在政治、種族關係和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分歧;若以選舉爲例,許多美國政治人物與選民,總習慣性將敵對陣營貼上對國家生存會構成威脅的標籤。放眼臺灣,又何嘗不是如此?

回首過往一年,臺灣在歷經最大政治動員對抗的總統選舉後,原以爲社會能因政治的塵埃落定而歸於平靜,但現實中,催化兩極對立的聲音依然咆哮如雷;其用以製造分歧的核心切入點,毫無疑問就是「統戰」。

這裡所指的「統戰」,並非符合中共真實意涵的「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戰略方針,而是以扭曲方式將統戰錯誤引導爲「侵蝕主權」、「有你沒我」的零和賽局。因此,每當綠營、側翼說出「誰在統戰」、「誰被統戰」、「誰幫誰統戰」,言下之意是對人潑紅漆,隱射有賣臺之嫌。

即使指控他人喪權辱國是何等嚴肅之事,但現在彷彿成爲政客與網紅的工具,射程範圍更是包山包海。例如,五月天在北京開唱,對臺下說「我們中國人,來北京一定要吃烤鴨」以拉近與歌迷的距離,卻成爲綠營眼中接受統戰、背叛臺灣的樣板。

同樣遭遇,林依晨在大陸節目表示「我是成都人,我爺爺是成都人」,也遭曾在政大教過她的講師朱立熙痛罵「不可原諒」,公開撕毀師生情;就連曾同框蔡英文的網紅鐘明軒,只因在北京、上海等地拍片說了句「臺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就被網攻到時常半夜驚醒冒冷汗。

對待藝人如此,對待在野黨更是如此。當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馬龍等40名陸生訪臺,無論臺灣民衆如何熱情相待,民進黨一律定調這是統戰;當雙城論壇在臺北登場,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宣佈積極推動赴臺團隊遊,民間一片叫好,民進黨卻認定這是統戰。

更甚者,國安局3日公佈「2024年中共爭議訊息傳散態樣分析報告」,不僅把「疑美」視爲中共統戰重點,就連「疑賴」也成爲削弱國人對政府信心的統戰,儼然把質疑當局者均歸類爲在地協力者。

綠營統戰的槍林彈雨,連尋常百姓也無法倖免。近日親綠網紅髮布「中國統戰紀錄片」,將大陸居住證與身分證混爲一談,指控臺灣有近40萬人「接受中國共產黨收買、申辦中國身分證」。對此,民進黨中央加碼控訴,中國拉攏臺灣人辦證,是侵蝕國家主權,統戰意圖明顯;連賴清德總統也說,任何人想前進中國拿身分證怎麼看都不值得,不要爲了一時利益「走入歧途」。

臺灣軟實力 自信有底氣

臺灣人申辦大陸居住證,無非是方便在當地工作、求學、生活能使用公共服務,卻被貼上統戰標籤,這頂帽子會不會太沉重?

令人不解的是,假若這些關於統戰的指控爲真,那麼,按此邏輯,既然臺灣人到大陸,或大陸人來臺灣都難脫統戰疑慮,那麼,臺灣若要防堵統戰,是否只剩終止交流一途?對民進黨政府來說,真會樂見如此?問題是,假若民進黨總是一面倡議交流,又一面指控交流是統戰,撇開統戰真假不談,聽在北京耳裡會有何感覺?

其實,臺灣是華人世界保存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又在經濟、科技、人文、學術乃至社會制度,開創出足令世界稱羨的傲人成績。擁有此番軟實力的臺灣,真要論統戰,理應有「輸人毋輸陣」的自信與底氣,若是一天到晚自我唱衰,終日高唱臺灣人被統戰的論調,有此心態,若非自卑,就是惡意製造恐懼植黨營私。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語重心長地說,他深信交流、對話、和平發展,才能增進兩岸人民福祉。新年伊始,兩岸能否揮別柳暗,迎向花明,關鍵在雙方能否藉由交流累積互信、堆疊善意,但在此之前,若不願先放下逢人就貼的「統戰標籤」,那麼,再多的交流倡議,恐怕難免都會被對岸解讀爲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