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對抗與AI浪潮共伴襲臺
旺報社評
美國科技大老馬斯克結束大陸行後透露,大陸計劃啓動AI(人工智慧)相關監管措施。全球多國對AI監管已有廣泛討論,但除了歐盟之外,很少提及合作。AI是所有當代人都須面對的極大未知,在享受技術突破帶來的發展紅利時,如何對人工智慧妥善監管,需要全球交流與合作。
全球合力應對三大挑戰
隨着ChatGPT風靡全球,資本市場掀起AI浪潮,AI研究團隊不斷傳出好消息。微軟的Microsoft365 Copilot與Azure OpenAI、Google的PaLM API、亞馬遜的Bedrock雲託管服務等通用AI平臺和產品接踵登場。華碩旗下臺智雲適時推出企業級大型語言模型「福爾摩沙大模型」,大陸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騰訊「混元」、華爲「盤古」等生成式AI技術及類ChatGPT項目計劃也密集發佈。
數位元技術和演算法算力的發展,將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便利和效益。全球經濟走弱的背景下,市場普遍認爲,AI科技公司將成爲抵抗經濟衰退的避風港。高盛報告指出,隨着更多以自然語言處理爲核心技術的先進生產力工具被企業和社會採用,預計未來10年,全球年均GDP有望增長7%(約近7兆美元)。
不過,從當前基於人工智慧所引發的問題來看,人類需合力應對三大挑戰。第一,技術擁有者掌控權力優勢,是AI發展中,人們需要面對的最大危機。2022年美國對大陸發起「晶片戰」,試圖透過制裁,延緩大陸在AI應用上的進步速度,反映出控制這些技術的人、機構或國家更能影響乃至決定其他人的生活、社會正義、社會物品分配等。
第二,從法治層面來看,AI假新聞、AI詐騙事件令人擔憂。日前大陸一位男子在WeChat上接到視頻電話,被騙走430萬元人民幣。AI換臉詐騙比傳統電信詐騙成本更低、時速更快、角色更多、防範更難。尤其當虛擬網路世界逐漸模糊地域界線時,有必要加強全球合作,加以監管。
第三,從社會層面來看,AI將對就業問題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一般認爲人們可以把枯燥、可重複性的工作丟給AI,專做創造性的工作,但目前第一批受衝擊的是以繪畫、建築設計爲生的從業者,甚至新聞寫作與編輯都迅速被取代,這些工作都極富創造力,需正視AI對就業的衝擊。
佈局兩岸數位時代發展
面對人工智慧時代,既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盲目擁抱,而應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國際協調治理體系。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AI政策觀察平臺(OECD.AI)官網的彙總,歐盟與69個國家已針對AI發展提出戰略規畫,其中一些國家已推出針對AI的指導意見和監管措施。世界各國不僅需關注本國的AI監管,更需要與各國交流合作,共同應對虛擬世界對民主、安全、合規、倫理等方面的挑戰。
AI訓練需要耗費大量算力,而充足的算力需要擁有強大的晶片。美國去年對大陸發起「晶片戰」,鑑於臺灣在全球晶片行業的重要角色,臺灣企業深度捲入這場中美科技戰。臺灣在數位時代應何去何從,是當前學界、企業界高度關注的話題。
受美國晶片禁令的影響,輝達去年起停止向大陸出售H100和A100高端晶片,但仍可向大陸特供H800等「降級」晶片,臺積電、聯電等也有類似做法。與此同時,大陸的晶片公司也在加快自主創新的節奏,這也意味晶片禁令會拖慢大陸AI發展的速度,但不可能完全阻止大陸。由於ChatGPT及類似平臺的研發,需要大量GPU晶片,寒武紀、崑崙芯、燧原、華爲海思等大陸新一代GPU晶片研發公司,正積極向AI大模型領域佈局。
百歲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5月間在《經濟學人》專訪中敲起警鐘:「隨着AI等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潛在的軍事應用,留給中美雙方相互和解的時間窗口僅有5到10年。」臺灣要及早準備,爲兩岸在數位時代的發展做好佈局,應對AI所帶來的挑戰,有助於避免臺灣被進一步捲入中美科技戰而遭受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