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口徑信貸罕見“負增”,中低信貸增速將成新常態?
7月信貸增長表現依然偏弱,社融口徑信貸罕見負增長,引發市場關注。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8.8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22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8萬億元,同比少增3.27萬億元。
7月單月,社融增量爲7708億元,雖比6月的32999億元大幅減少,但高於去年7月的5366億元,同比多增2342億。
社融口徑的人民幣貸款是主要拖累項之一,新增規模爲-767億元,是2005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大幅多減1131億。
儘管7月爲信貸小月,但一些市場分析傾向認爲7月信貸數據不太樂觀。企業和個人在借錢方面都變得更加謹慎,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仍顯不足。
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解釋稱,7月信貸增量較小符合傳統規律,加之6月份仍有部分金融機構有“衝量”現象,也進一步導致7月信貸增量較小。
信貸拖累社會融資
從增量來看,2024年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18.8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22萬億元。其中,社融項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8萬億元,同比少增3.27萬億元。
增量結構中,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是主要貢獻項。數據顯示,前7個月,企業債券淨融資1.61萬億元,同比多3116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4.03萬億元,同比多2380億元。
根據統計,7月單月,社融增量爲7708億元,雖比6月的32999億元大幅減少,但高於去年7月的5366億元,與2022年7月的7785億元基本持平。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7月以來,政府債發行節奏邊際放緩,但同比多增額有所擴大,企業債淨融資規模也有所上行,在去年同期較低的基數下,7月新增社融規模同比轉爲多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7月中國政府債券淨融資約7000億元,同比多增近3000億元,有力支撐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近期專項債加快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後續政府債發行提速,有望持續支持社融。
人民幣貸款則是主要拖累。華西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肖金川認爲,7月是傳統的信貸淡季,貸款環比減少是常態。近10年7月新增貸款(社融口徑)中位數爲6988億元,較6月低58%。去年7月新增貸款(社融口徑)也僅364億元。此外,今年二季度打擊手工補息,部分涉及空轉的貸款可能對應覈減,而季末月銀行仍有衝量需求,跨季之後的7月或更容易受到覈減影響,拖累新增貸款表現。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濤也指出,從歷年經驗看,4、7、10等季度首月通常是新增信貸和社融相對較低的月份。從二季度情況來看,由於季末的6月人民幣新增貸款21300億元,規模遠超4、5月的7300億元和9500億元,短期內新增信貸項目跟不上,導致7月新增貸款減少也在情理之中。
溫彬認爲,7月信貸的季節性特徵明顯,擾動因素較多,對單月數據無需做過多關注,而要更加關注總體信用狀況、長期信用趨勢,注重信貸供需匹配。
多因素疊加導致信貸需求不足
除了季節性因素影響外,提前還貸、票據衝量、金融數據“擠水分”多種因素影響下,7月單月信貸增速轉負。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600億元,同比少增859億元,人民幣貸款融資增速轉負。
從結構來看,7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00億元,同比少增107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增量分別爲-5500、1300、5586億元,同比分別變動-1715億、-1412億、1989億元。
居民端,7月住戶貸款減少2100億元,同比多減93億元。其中,居民短貸和中長貸增量分別爲-2156億、100億元,同比分別變動-821億、772億元,居民短貸降幅較大,中長貸增量有限但同比改善。
劉濤認爲,居民和企業短期貸款新增規模均爲負數,需求不足導致信貸下降的因素可能要超過季節性因素。居民對收入和就業的偏弱預期,可能影響了當期居民的消費和購房需求。
央行發佈的2024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二季度城鎮儲戶未來收入信心、就業預期分別較一季度下降1.4個和1.8個百分點,爲2010年以來次低值(最低值爲2022年四季度)。同時,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仍在61.5%的偏高位。此外,未來3個月預計增加購房支出的佔比下降0.4個百分點至14.6%。
“不排除由於房貸利率未能靈活下調,加之現階段投資理財收益率普遍下行,導致部分居民提前償還房貸的可能性。”劉濤稱。
肖金川也認爲,存量房貸利率明顯高於新增房貸利率,可能推動居民繼續提前還貸。
另外,7月企業債券、票據融資增長現象也值得關注。7月票據融資規模增長5586億元,支撐起了當月人民幣貸款新增規模。
8月14日,各期限票據利率全線下行,年內到期票據降幅更大,其中,明年1月到期國股銀票轉貼現利率降至0.82%,明年2月到期的6個月期限國股銀票轉貼現利率降至0.99%,明年到期票據利率全部來到1.0%以下。
今年以來,6個月期票據貼現利率從2%左右一路跌至目前接近1%的水平。隨着票據貼現利率下行,通過票據融資的成本相應降低,部分中小企業選擇轉向票據融資滿足短期資金需求。
劉濤表示,票據融資規模增長不應簡單理解爲金融機構刻意“衝量”,其與企業短期信貸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和互補關係。
但明明認爲,雖然票據對於小微企業融資有重要作用,但結合未貼現承兌匯票的數據來看,不排除銀行仍存在一定的“衝量”行爲。
信貸“擠水分”的影響因素依然存在。部分虛增的存貸款被擠掉後,金融數據會出現一定回落。
今年6月,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爲,將加強規範,包括促進信貸均衡投放、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整頓手工補息等。
劉濤認爲,短期內,這些規範市場行爲的措施會對金融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但長期來看,將有利於均衡信貸增長節奏,緩解資源配置扭曲,減少資金空轉套利。
7月企業債券新增規模爲202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290億元明顯增長,延續了6月以來的較快恢復勢頭。市場分析認爲,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當前企業的部分貸款需求,實現了監管“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係”的目的。
中低信貸增速將成新常態
央行日前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在防範資金沉澱空轉的同時,支持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深入挖掘有效信貸需求,加快推動儲備項目轉化”。
今年以來,央行多次釋放政策信號:未來宏觀政策的重心要從過去的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關鍵是盤活存量、暢通循環。
中低信貸增速將成新常態。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中長期看,信貸增速逐步放緩對應的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使得信貸需求“換擋”及直接融資的良性替代。在盤活資金存量、增量有增有減的過程中,未來合理評價金融支持力度可更多關注利率下降的成效,以及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強度。
劉濤建議,隨着三季度末美聯儲可能轉向降息,我國降準、降息的空間也將進一步打開,爲信貸回暖創造更適宜的政策條件。同時,央行也可以在公開市場上通過國債買賣、正/逆回購交易、現券交易等長中短期工具的靈活搭配,共同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