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 | 面對馬斯克在CES2025上的預言,我們該何去何從?

“3~4年內,除了體力活,AI幾乎能完成所有腦力工作……”,這是馬斯克在2025年CES大會上的驚人預言之一,是禍?是福?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當前該如何應對AI觸發的國家競爭、社會倫理與安全、企業變革、個人價值實現等風險?

而就馬斯克發表這些語言後不久的1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就任之初就公佈了“星際之門計劃”(The Stargate Project),旨在未來四年內投資 5000 億美元在美國建立新的 AI 基礎設施,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這一計劃被認爲有望使美國加速實現AGI。形勢緊迫,我國需集中力量,加速AGI發展的步伐。

2025年1月10日,馬斯克在CES 2025大會期間的訪談上提出了六大核心議題,依次從AI到機器人,再到自動駕駛、腦機接口、火星殖民以及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馬斯克爲我們描繪了一個人類與機器深度共生、跨越星球邊界的未來圖景,也給當下的社會提出了關鍵思考: 我們在飛速變化的AI時代,如何應對技術鴻溝對國運競爭的影響? AI廣泛替代人類工作後,人類如何獲得價值感? 現有的社會秩序是否能及時建立必要的法律與倫理框架? 企業如何利用AI智能體來重塑業務模式? 員工如何適應AI時代的就業環境?

AI: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變革

馬斯克在訪談一開場就拋出了“AI將成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變革”的觀點。 他回顧了過去幾年中AI在專業考試、醫療診斷和影像分析等領域所取得的驚人進步。 例如,某些AI系統已經能在醫學影像方面超過80%的醫生,部分場景甚至超越資深專家的診斷水平。 這種飛速發展不但印證了馬斯克在十年前對AI前景的預言,也讓曾經質疑AI崛起的羣體被“現實打臉”。

更重要的是,馬斯克指出AI在過去一年中已經完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AI以極快的速度學習並整合了幾乎全人類的知識體系(書籍、互聯網、有價值的視頻內容等),開始具備“自我合成數據、自我訓練”的能力。這意味着未來三到四年裡,AI將不僅能勝任腦力工作,而且能以幾何倍數提升效率。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希望機器人在家務勞動領域幫助人類,從而解放人類的體力勞動;在現實中,AI先一步在寫詩作畫等“腦力藝術”層面大放異彩,而大量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仍由人類承擔。

近期,中國在AI LLM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2024年末,DeepSeek發佈了v3模型,這是一個擁有6850億參數的巨大模型,其性能可與Claude 3.5 Sonnet相媲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訓練成本僅爲557.6萬美元,這遠低於其他類似的模型。2025年1月15日,MiniMax發佈並開源了新一代01系列模型,包括基礎語言大模型MiniMax-Text-01和視覺多模態大模型MiniMax-VL-01。MiniMax模型突破了傳統Transformer架構,同時也是線性注意力機制的首次大規模實現。DeepSeek和MiniMax模型的發佈表明中國在LLM訓練技術方面進入全球第一陣營。

2024年11月,OpenAI CEO Sam Altman在接受YC CEO 採訪時說,AI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現在已經清晰可見,OpenAI實際上知道該怎麼做。種種跡象表明,能夠在多種不同領域和任務中表現出與人類相似或超越人類的智能水平的AGI時代在未來幾年即將到來!

然而在馬斯克眼中,AI的加速崛起並非意味着大規模失業。他在訪談中強調,人類真正需要的是對未來“工作”概念進行重塑——由AI驅動的變革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價值和新社會結構,讓更多人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機器人:解放人類體力勞動的關鍵

緊接着,馬斯克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機器人技術的看法。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無疑是其機器人戰略的核心載體。 馬斯克將其視爲“歷史上最重要的產品”,認爲它比任何傳統硬件和軟件產品都更具顛覆性。 原因在於,AI雖然可以在數據中心和雲端進行思考和決策,但要真正改變現實世界,需要“外在驅動”的執行者——即形態各異的機器人。

馬斯克透露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機器人產量計劃:

2025年生產幾百至幾千臺“擎天柱”;

2026年提升到5萬~10萬臺;

2027年再提高10倍,達到50萬~100萬臺;

未來甚至可能讓機器人的數量超過人類數量的3~5倍。

若這一藍圖實現,地球上可能會出現數百億個機器人,爲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和經濟紅利。馬斯克預計,當機器人大規模普及且成本不斷下降後,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個人機器人夥伴”。

當前,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但在高端應用領域,國外機器人仍佔據優勢。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在不斷進步,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推出了多款人形機器人,表明中國正在該領域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在這樣一個機器人密集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將大幅提升,並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塑。馬斯克暢想,未來不再是“普遍基本收入”,而是“普遍高收入”,因爲機器人的創造力與生產效率可以極大地拉昇全社會的財富水位,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飛躍”。

自動駕駛:即將到來的重大突破

在自動駕駛領域,馬斯克所給出的“二季度安全性能超越人類10倍”的目標着實令人驚歎。 他認爲特斯拉並不需要依賴昂貴且依賴度高的激光雷達,而是依靠更類似人類的視覺系統進行環境感知。 馬斯克引用數據指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每天要處理超過1億次的人工干預數據,通過實時反饋不斷提升系統的智能化與安全性。

與此同時,華爲ADS自動駕駛技術在國內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並達到了較高水平,特別是在多傳感器融合、強大算力支持和安全性能提升方面表現出色。與國外其他自動駕駛技術相比,華爲ADS 3.0在複雜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這種“數據驅動”策略意味着隨着車輛上路時間越久,自動駕駛系統越能快速迭代並進化。馬斯克預測,在不遠的將來,AI驅動的自動駕駛將比人類駕駛更安全,讓人類再親自開車上路反而變得“危險”。這不僅會從根本上改變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將對城市交通規劃、公共安全、交通法規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腦機接口:開啓人類進化新篇章

腦機接口被馬斯克視爲人類與AI融合的關鍵紐帶。 在訪談中,他特別提到Neuralink已成功爲三名患者植入裝置並且運行狀況良好,未來一年內會計劃爲20~30名患者進行升級版植入。

在近期的階段性目標上,Neuralink旨在幫助失去大腦與身體連接的患者,例如四肢癱瘓患者、截肢患者或失明人羣重獲行動或感知能力。試驗中,猴子通過大腦信號即可完成移動光標、控制設備等行爲;這意味着未來或許能通過刺激相應的神經迴路讓癱瘓者重新站立甚至行走。

但馬斯克的視野並不止於“幫助病患”。在他看來,從長遠角度看,腦機接口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人類突破信息輸出帶寬的限制。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信息速率有限,而通過腦機接口,人類信息傳輸速率可以成百上千甚至數百萬倍地提升。

中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應用水平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方面與Neuralink等美國科技企業相比仍有差距,但在特定應用場景下已經展現出良好的效果。

倘若腦機接口技術真的大規模應用,每個人都將成爲“超級人類”,不僅可以高速獲取知識,還能深層次協同創造。屆時,人類可能迎來一次“自我進化”的浪潮:以更廣泛的方式共享思想與信息,形成“集體智慧場”,加速科學和社會的整體演進。

火星殖民:多行星文明的必然選擇

與人 類當下的技術突破相比,火星殖民則是馬斯克更具“終極未來感”的佈局。 從他最初創辦SpaceX開始,馬斯克就不斷強調地球文明必須成爲多行星文明。 這既來自對地球資源、環境壓力和潛在災難的擔憂,也包含他對拓展人類文明版圖的浪漫追求。 在訪談中,馬斯克預計兩年內將發射首批無人飛船前往火星; 如果成功着陸,那麼下一個發射窗口便可以送人類踏上這片未知星球。

馬斯克構想了一個極富科幻色彩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星艦結伴離開地球,像《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的那樣,組成閃亮的殖民艦隊駛向火星。從實際意義上看,火星殖民的終極目標並非只是一場“冒險”或“航天競賽”,而是實現火星的自給自足。唯有在不依賴地球補給的前提下維持生存與繁衍,火星纔有可能真正成爲“第二家園”。

在我國,科學家已經在着手進行模擬火星環境的相關試驗,例如實驗室模擬火星環境嘗試無土種植土豆,爲未來火星無土栽培提供技術積累;我國在月球表面建造永久居住點方面採取了多項舉措,包括利用月壤磚技術、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實施載人登月計劃、探索熔岩管內建基地。

地球文明的演化史告訴我們,跨地域、跨星球的擴張和遷移往往蘊含着豐富的潛能和風險。如果地球遭遇極端災難(例如核戰爭或重大自然災害),火星也許能保留人類文明的火種,讓整個人類種羣不至於陷入滅絕。對馬斯克而言,這是一種“保險計劃”,更是對未來人類命運負責的理性選擇。

人類未來:何去何從?

訪談最後,主持人拋出一個非常現實而又深刻的問題: 當AI和機器人能完成幾乎所有的腦力和體力工作時,人類的“生活意義”究竟何在? 是大規模失業,還是人類社會模式的進化?

馬斯克對未來四五年內的社會走向卻展示出樂觀態度。他認爲,AI和機器人技術將創造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使得“普遍高收入”成爲可能。此時,傳統意義上的“工作”不再是人們謀生的必需,反而是個人自我實現與創造的途徑。換言之,失去強制性的謀生壓力之後,許多人會更專注於自身愛好、藝術、研究,或其他更具創造性和趣味性的方向。這既是對“機器人搶人類飯碗”恐懼的一種解答,也暗含着對社會福利體系和財富分配結構將迎來鉅變的判斷。

機遇與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綜合馬斯克的多領域佈局,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主線:

AI充當“思考中樞”和“創新引擎”,將爲各行各業提升效能;

機器人作爲AI的“軀體”,讓思維智能真正走進物理世界,極大釋放生產力;

自動駕駛是AI在交通領域最直接的落地,安全性和普及度的提升將深刻改變城市面貌與人類出行方式;

腦機接口使人類有望與AI深度融合,打通新的人機通信方式,推進人類自我進化;

火星殖民則是延伸人類生存空間、分散風險、拓展未來版圖的戰略途徑。

這個宏大的藍圖顯然讓人激情澎湃,但激動之餘,我們也需要冷靜思考。我們認爲,面對AI快速發展的形勢,至少有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四個方面的風險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1. 國家層面的競爭風險

馬斯克在CES2025大會期間所談論的各項新技術,基本上都是美國處於領先地位,但我國都有涉及,與美國相比差距不大,甚至某些領域還有領先趨勢。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AI領域,美國已處在即將突破AGI關鍵節點上。

2024年11月,OpenAI CEO Altman在接受YC CEO採訪時透露,當前通往AGI的道路已清晰可見,AGI預計將在2025年到來。Altman認爲“我們現在確實知道該怎麼做”,要實現“第四級創新AI”比他最初設想的更爲容易,“事情的進展將比當前人們的預期快得多”。一旦突破AGI,馬上會進入到利用AI訓練AI的階段,那麼通往ASI(超級人工智能)的時間可能只需用“天”甚至“小時”來計量了!

因此,我們要高度關注以下風險:掌握AGI、ASI技術的領先國家會對其他國家形成跨代優勢,AI霸權又會驅動產生科技霸權和軍事霸權。一旦某個國家率先實現AGI或ASI,其在科技、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優勢將極爲顯著。這種技術差距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難以追趕,從而形成類似核武器時代的“技術霸權”。例如,有專家指出,首個達到ASI的國家可能在軍事上佔據壓倒性優勢,能夠在幾分鐘內癱瘓敵方網絡。

而此時,剛剛就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牽頭啓動了一項規模龐大的 AI 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星際之門”( The Stargate Project),計劃在未來四年內投資 5,000 億美元,用於在美國境內建設新一代 AI 基礎設施。 這個超大規模的項目背後集結了科技界的頂尖力量。 除了主要出資方軟銀、OpenAI、Oracle 和中東 AI 基金 MGX 外,微軟、英偉達 (NVIDIA)、Arm 也作爲核心技術合作夥伴加入其中。 很多業內人士都在預測,這一計劃將可能大幅加快美國實現AGI的速度,拉開與其他國家的距離。

在這背景下,我國更應高度重視AGI和ASI的發展趨勢,加大AGI研發投入,緊跟AI技術步伐,至少在AI方面與美國不要產生顯著代差。這不僅僅影響到國家科技水平,甚至直接關係到總體國家安全。

2. 社會層面的倫理與安全風險

AI驅動的新業務新場景可能帶來新風險;與此同時,隨着AI的發展,可能會導致人類對AI系統的控制能力減弱,從而帶來新的倫理與安全風險。

倫理與法律風險

技術發展與法規滯後:在自動駕駛、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超出社會和法律的反應能力。當新的倫理與法律問題出現時,傳統的監管制度常常難以快速有效地應對;

自動駕駛責任歸屬:當 AI 駕駛系統發生交通事故,責任應由車主、製造商、算法提供者,還是數據中心承擔?如何劃分權責仍是全球立法需解決的難題;

腦機接口的倫理問題:若能大規模讀取和寫入大腦信息,如何保障個人隱私、思想自由和“自我意志”的獨立性?

AI 決策的透明度:AI 系統在醫療診斷、司法審判等關鍵領域的應用,需確保算法公平與決策可追溯,避免算法歧視或“黑箱”決策。

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風險

威脅的“加速度”:遠超人類智力極限的自動化攻擊工具、全球級別的分佈式攻擊手段、對海量個人及商業隱私數據的深度竊取或篡改,都會改變傳統的“步步爲營”式對抗,轉向“閃電戰”與“速決戰”的形態;

防禦的“綜合性”:安全策略必須從底層芯片到應用層、從法律政策到國際合作、從技術研發到倫理規範多管齊下,才能在高度智能化的威脅面前保持相對的安全可控;

社會與個人的共同責任:在應對深度僞造、網絡詐騙等新型威脅時,個人的安全意識、媒體的真實性驗證,以及司法部門的快速反應缺一不可。AI 進步越快,社會各方聯動就越顯迫切;

AGI/ASI 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複雜化網絡與數據安全的形勢,也會帶動安全技術本身迎來新一輪升級。只有在研發與應用的全鏈條嵌入安全與倫理意識,並充分做好跨區域的協同與預判,才能在面臨超智能威脅時讓人類社會最大程度地保持安全與穩定。

3. 企業層面的轉型風險

面對 AI 與機器人帶來的變革,傳統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在業務模式及組織形態方面即將面臨的重大變革風險:

新商業模式的涌現

服務智能化:在客服、營銷、物流、財務等企業支持環節,AI 聊天機器人、自動流程管理工具將大範圍替代人力,降低運營成本;

個性化定製:通過 AI 對用戶行爲和需求的深入洞察,企業可以提供高度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黏性和滿意度;

平臺化經營:隨着數據成爲企業核心競爭力,傳統企業或將通過搭建數據平臺、API 接口等方式,把內部算法、應用能力開放給行業夥伴,催生新的生態系統。

組織結構的革新

AI + 專業團隊:由 AI 處理大規模數據篩選、自動化決策,專業團隊則負責關鍵環節的人機協同與創意設計。

跨部門數據共享:AI 依賴數據驅動,企業需打破部門數據孤島,將各業務環節的數據整合到統一的平臺中,進行集中式或聯邦式訓練與決策。

敏捷創新文化:前沿技術迭代迅速,企業需要以項目制或創新小組的方式,高效檢測新方案、調整產品路線,容許一定程度的“快速試錯”。

4. 個人層面的價值實現風險

馬斯克預言在三到四年內,AI 將取代大多數腦力工作,加之機器人技術的長足進步,體力勞動也逐步由機器分擔或完全替代。大規模的“機器生產”與“AI 服務”將顯著減少對人類日常勞動的依賴。由此,人類的“謀生”方式與“工作”定義必然改變。雖然馬斯克對人類未來持樂觀態度,但我們應瞭解人類社會任何一項重大變革必然會對現有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沖擊,跟不上變化的人遭受的影響更爲嚴重。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提前籌劃與應對。

技能轉型與多元教育

數據與技術素養:員工需要具備基本的數據分析、AI 工具使用能力,能夠理解並協助改進 AI 驅動的業務流程;

終身學習與多學科交叉:面對 AI 的快速迭代,人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擴展跨學科能力,以保持競爭力和就業彈性;

“軟技能”的重要性:當機器承擔了大量重複性、流程化工作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創造、管理等軟技能將更加突出。

心理適應與職業規劃

與機器協作:理解 AI 的侷限性與優劣勢,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與判斷力,使自己成爲“人機協作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擁抱變革心態:人類職業生涯將更加多變,固定職位可能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靈活的項目協作和多元職業組合;

自主創業與自我品牌:在 AI 時代,從業者可以通過在線平臺接單,或利用 AI 工具快速構建產品與服務,個人品牌的影響力或許比傳統企業職位更重要。

總之,新技術的崛起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能夠藉助它們去拓展認知與生產的邊界,但同時也需要對其潛在的破壞力保持警惕。就如馬斯克所言,“未來已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既是一種對技術理想主義的宏大追求,也是一種對人類社會責任與自我認知的呼喚。

在這樣一個極具變革性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爲變革浪潮中新的發明者、實踐者、規則制定者或見證者。機遇與挑戰並存,恐懼與希望同行。這是人類科技與社會發展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地球之外的漫長旅程開端。馬斯克的“CES2025預言”不僅在解答未來,也在向整個世界發問:下一個五年、十年,我們是否做好了擁抱新紀元的準備?

合作電話:18311333376

合作微信:aqniu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