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劉世錦、劉元春、黃益平說了哪些

紅星資本局3月14日消息,3月13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等圍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安排,進行了深度解讀。

劉世錦:結構性改革也要推進,有些會帶來短期的擴張效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這個目標還需要‘跳一跳’纔有可能抓得住。”劉世錦說。

在劉世錦看來,中國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增長潛能,包括追趕潛能和數字技術、綠色轉型所帶來的新潛能。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大概1.3萬美元,到2035年提出目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3.5-4萬美元。“這中間至少還有2萬美元的增長潛能,主要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有製造業和農業等傳統產業的升級。”劉世錦強調,追趕潛能還是要重視。

而在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領域,我國和先行者的差距已經不大,部分領域是並駕齊驅,甚至部分領域實現了“領跑”。

劉世錦表示,兩種潛能是融爲一體的,挖掘增長潛能需要擺正宏觀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的關係。與發達經濟體不同,中國還有中速增長潛能,宏觀政策主要起的是穩定平衡的作用。“如果說我們現在潛在增速是5%左右,宏觀政策影響大體上也就是1個百分點,其餘4個百分點取決於技術條件和體制政策環境,所以,1比4的關係,這大概說明了宏觀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孰輕孰重的關係。”

劉世錦認爲,宏觀政策穩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有較多提及,但要注意不能只盯着宏觀政策,結構性改革也要推進,特別是有的結構性改革也會帶來短期的擴張效應。

劉世錦指出,目前擴大消費的問題要關注兩個重點。一是以基本公共服務爲依託的發展性消費,二是以農民工爲重點的中低收入階層。抓住這兩個痛點,擴大消費會有實質性進展。

“我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把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讓有意願的進城農民工進城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劉世錦指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非常關鍵。

從需求側來講,本質上還是城鄉關係的問題。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得講“三個平等”——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務獲取權利平等,土地包括不動產方面財產權利的平等。

從供給側來講,劉世錦強調,要更大的力度來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過去我們按照所有制來劃分企業類型,實際上是遠離企業和市場的實際,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企業家才能、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因爲企業辦得好,其實企業家的地位和精神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他認爲,要對企業的分類作出相應調整,不要按照所有制來區分企業,不再區分國企和民企,而是要按照企業規模、技術、就業等出臺分類政策。

劉元春:今年在穩預期上面着力很多,不是簡單的“一招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4年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2024年和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都是5%,劉元春認爲,當下這一目標的難度和實質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據他測算,在剔除基數效應的基礎上,今年的5%實質上的增長要較去年的增長提高1個百分點,而大國經濟要提升一個實質性的百分點難度很大。

另一方面,2023年GDP實際增速爲5.2%,名義增速爲4.6%,今年如果實現5%的實際增速,價格水平實現3%左右,名義GDP增速比上年高出三個百分點左右,這個難度也很大。因此,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不低。

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是鞏固和增強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使中國經濟快速向趨勢性增長軌跡靠攏。

對於宏觀政策安排,劉元春表示,一些政策表述好像與去年有相似性,但政策定位也有新變化。以財政政策爲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其中適度加力的內涵不僅僅體現在3%的赤字率上,更重要地體現在了專項債規模和項目資本金使用範圍擴大上,體現在了增加超長期國債發行上。“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年的政策工具與不低的經濟增速目標具有很強的匹配性、很強的相機抉擇性特徵。”劉元春說。

劉元春指出,今年將去年的“穩增長、穩就業、穩價格”變成了“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把穩預期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層面。他認爲,政府工作報告在目標設定、工具選擇、重點任務設定等方面,把穩預期的一攬子方案進行了謀定。今年在穩預期上面着力很多,不是簡單的“一招鮮”,依賴單一的某一項政策,而是進行了系統性謀劃,使穩預期的抓手更實更多更體系化多元化。

黃益平: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會更好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很多關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話題。在黃益平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建設新型的產業體系。決定創新成效的因素既有對創新活動的投入,也受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主體活躍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影響。

該怎樣更好地結合對外開放和創新,黃益平主要談了3點。

一是要主動更積極地利用多邊貿易框架,維護開放、公平、透明的國際貿易體系。應該團結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推動我們多邊框架的堅持,尤其是維持一個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

二是要從根本上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想辦法逐步克服國內宏觀失衡的問題。國內經濟的再平衡很重要,提升國內消費既有短期方式也有長期方式,關鍵是增加居民收入,通過改善福利支持、收入分配等。

三是要在支持創新,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政策支持創新的重點應該放在前端。產業政策不要限制競爭。產業政策要有適時退出機制。地方出臺引導政策需要更加理性,避免盲目跟風。

“總體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一條,但跟對外開放結合起來,也許可以使我們做得更好、更平穩、走得更遠。”黃益平說。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肖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