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盾短刀電池背後,吉利的“動力電池”江湖

6月27日,吉利正式發佈自研自產的最新一代“刀片式”磷酸鐵鋰電池——神盾短刀電池。據介紹,相比於目前行業中的“長刀電池”,神盾短刀電池在安全性能、循環壽命、快充能力和低溫放電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勢。

當新能源汽車不斷向縱深發展,作爲核心零部件的動力電池早已是各車企戰略佈局的必爭之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誰的動力電池資源更充分、更完備,誰擁有的話語權就更多。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常常被忽視的的角色就是吉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的佈局並不深入,至少相比於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存在感並不高。但事實上,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野心,佈局的深度和廣度遠比想象中要厚重。

據不完全統計,吉利在電池方面重倉的投資已經超過1100億,累計規劃建設的電池產能超過300GWh。如果放在更延展的視角來看,神盾短刀電池只是吉利整個動力電池版圖的“冰山一角”中的冰山一角。

1

十年磨一“劍”

對於此次神盾短刀電池的發佈,外界的關注點普遍是它的性能、數值,但如果縱向深挖,其實會發現,從電池包生產,到電芯的研發製造,均由吉利系企業包攬完成。

以承接神盾短刀電池電芯生產工作的生產基地——耀寧新能源爲例。這家脫胎于吉利集團零部件事業中心的企業,是吉利近兩年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佈局,團隊部分成員和技術積澱均來自於吉利,其董事長李星星同時也是吉利集團的控股股東。自2020年成立以來,長期投資高達102億元,首顆電芯也於去年年底順利下線。

憑藉着吉利體系以及資本的強力賦能,目前,耀寧新能源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多個研發及製造基地,在唐山、鹽城、上饒、鄱陽均有電池產能佈局。據耀寧新能源CEO鄭鑫透露,現有產能可配套10萬臺銀河E5(參數丨圖片)車型電芯。

同時,耀寧新能源還通過成立全資子公司和收購股權等方式,不斷擴大其業務版圖。例如,在湖南嶽陽,耀寧新能源計劃投資約103.7億元建設另一座12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不久前,耀寧新能源還收購了專注於磷酸鐵鋰電池研發的安馳新能源的大部分股權。這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力。

當然,耀寧新能源並非是吉利在動力電池版圖上唯一的棋子。在耀寧新能源之前,已經在外界露臉並得到普遍關注的還有吉利旗下的衢州極電。

去年12月,吉利控股集團旗下極氪智能正式發佈的全球首款量產800V磷酸鐵鋰超快充電池金磚電池,正是產自衢州極電項目。涵蓋新能源動力電芯、電池包、三合一電驅系統及儲能系統的生產與供應。據瞭解,全面投產後,其年產將達到24GWh動力電芯、84萬臺套新能源電池包以及121萬套電驅和17GWh儲能系統。

據麥肯錫測算,車企在一個地區生產至少50萬輛新能源汽車,或電池生產規模達到15GWh以上,自產電芯纔可能具備成本優勢。從這個層面來看,吉利在動力電池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成本優勢。

不論是耀寧新能源還是衢州極電,還只是吉利在近幾年的佈局成果。如果繼續將時間線前移,吉利涉足動力電池產業的時間還要更加提前。

2013年,吉利旗下全資子公司威睿電動汽車技術(蘇州)有限公司成立,主營業務包括製造、研發、銷售電動汽車驅動系統動力電池系統、電控、電機及系統集成;

2014年,吉利通過收購洪橋集團股權間接獲得兩家動力電池工廠的股份,以開展電池生產業務;

2017年,又通過下屬公司成立威睿電動汽車技術(蘇州)有限公司和威睿電動汽車技術(寧波)有限公司,爲吉利旗下品牌供應電池包產品;

2018年,吉利通過旗下子公司注資5000萬元在武漢設立湖北吉利衡遠新能源科技公司。

回過頭來看,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動力電池相關的企業背後都有着吉利的身影。到今天,在動力電池耕耘十年之久的吉利,已經具備了高性能動力電池研發、生產、裝車的全鏈路工作的能力。

2

吉利的動力電池“朋友圈”

除了自研自產之外,對外合作、投資,不斷擴大科技“朋友圈”,也是吉利持續拓寬其動力電池版圖的重要手段。

早在2018年,吉利旗下浙江吉潤汽車有限公司就與寧德時代共同宣佈,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從事電芯、電池模組及電池包研發、製造及銷售,爲吉利新能源車型提供核心動力電池的穩定供應。是當時第一家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的自主品牌。

2020年,吉利又與孚能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共同致力於動力電池的研發和生產。根據協議約定,兩者的合資公司合計產能不少於120GWh。今年開始,吉利與孚能科技在重慶涪陵正式開工建設了一座12GWh動力電池項目,項目佔地約480畝,規劃建築面積約31萬平方米。

可以預見,隨着涪陵項目的正式開工,這一合作關係將進一步深化,爲雙方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和合作空間。

在上游鋰礦資源層面,去年9月,吉利控股與天齊鋰業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上游資源、核心材料、鋰電技術研究、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軟件技術開發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鋰電材料領域的研發創新、產業鏈垂直整合,加快新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

去年年底,吉利還與蔚來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提出在換電電池標準、換電技術、換電服務網絡建設及運營、換電車型研發及定製、電池資產管理及運營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力求加速推動車端、站端、電池端、運營端連通協同,擴大換電網絡規模,爲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完善的服務。

而這些還只是吉利在動力電池外部合作中的冰山一角,除了以上提及的幾家企業外,這幾年,吉利合作對象還包括國軒高科、中航鋰電、欣旺達、億緯鋰能、盟固利、力神、星恆電源等等,可以說,吉利幾乎把電池榜單上的電池企業合作個遍。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這種搭快車、廣撒網的合作模式,吉利得以快速構建起自身的動力電池護城河,並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路線。

3

背後的“野心”

可以看到,從上游的鋰礦資源,到中游動力電池的生產製造,再到下游的動力電池應用,吉利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全方位的動力電池產業生態和鏈條。而在這個過程中,吉利大舉擴張動力電池版圖的野心也昭然若揭,即通過自研自建、引入戰略合作伙伴等多種路徑,建立自己的“合作+自產+把控核心技術”的動力電池江湖。

一方面,這是因爲隨着吉利新能源汽車持續向縱深發展,對於零部件的需求與日俱增。

隨着吉利“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規劃的落地,目前吉利在全球範圍內已形成路特斯、沃爾沃、極星、Smart、LEVC、領克、吉利、幾何、寶騰、遠程等面向不同細分市場佈局電動車的汽車品牌。

2023年,吉利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爲48.75萬輛,同比增長超過48%;今年1-6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95.57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達到32.02萬輛,同比增長約117%。按照吉利集團規劃的到2025年90萬輛新能源銷量的目標,這意味着未來每年吉利要面對至少百萬級的新能源電池需求。這是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野心的首要來源。

另一方面,在行業人士看來,“隨着傳統車企均加速電動化轉型,未來動力電池將成爲各家爭搶的資源,吉利提前佈局不僅可以保障自身供應並將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未來也可能成爲另一收入來源和競爭籌碼。”

尤其當固態電池、電池回收等新技術、新業態越來越得到重視,吉利的這些佈局就愈加顯現出價值和潛力。

以電池回收爲例,自2018年起,吉利集團就開始在電池回收、前驅體制造領域進行佈局,到今天,吉利已經形成了退役電池再生利用核心技術,建成包括拆解破碎生產線和資源化再生利用生產線,在成本、效率上獨具優勢。其中,鎳鈷錳回收率超過99%,鋰回收率超過85%,位列行業先進水平,是國內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市場的重要力量。

這在當前我國即將迎來首批動力電池“脫保”,大量的“退役”動力電池面臨如何處理和回收利用的關鍵節點,吉利構建起這套完整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不僅在衆多國內主機廠中脫穎而出,更賦予了吉利更豐滿、更具社會意義的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