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名字可單列羅馬拼音 原民:中文名字不屬於我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昨判決認定,戶政事務所應准予原民單獨以羅馬拼音文字登記身分證姓名。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陳旻園認爲,過去要求原民用漢字登記族名,是「華語霸權的思維」,讓民衆透過身分證認識並熟悉原民羅馬拼音名字,可視爲「雙語教育的開始」。也提起訴訟的原住民立委候選人Savungaz Valincinan則表示,請內政部不要再浪費司法資源上訴,「現在讓社會一起進步。」
根據內政部規定,原住民族恢復傳統姓名登記身分證件時,只有三種選擇—用漢名並列族語拼音、單列漢字音譯族名,以及漢字音譯族名並列族語拼音。但不得單獨列出羅馬拼音的原住民名字,等於原民必須先將族名音譯成漢字才能登記身分證。2021年,包括Savungaz Valincinan在內的七名原民族青年批違憲各自提起行政訴訟,提起人之一Bawtu Payen 昨迎來首場勝訴。
陳旻園指出,多年來原民皆採羅馬拼音命名,硬要「音譯」成漢字,會出現譯文「望文生義」的困擾,還有原民族人故意譯成各種怪字以示抗議。
以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爲例,族名是Icyang Parod。Icyang 音譯成「夷將」,「夷」字在中文會讓人聯想到「蠻夷」的「夷」。他是阿美族人,阿美族的族名爲「個人名+母名/父名」,Icyang是夷將的名字,Parod是夷將父親的名字。但譯成中文後,很多人都稱原民會主委「夷將先生」。事實上,阿美族根本沒有「姓」的概念。
Savungaz Valincinan也說,她身分證件上登記「撒豐安.瓦林及那」,很多人都稱她「撒小姐」。但她是布農族人,布農族是「個人名+ 氏族名」,她根本不姓「撒」。布農族的氏族名會隨着部落的分系一路加下去,有布農族人的傳統名字可以長到幾十字,「一個布農族人的名字就等於一部地誌」,但譯成中文後只剩下長度。
「當我籤中文名字時,我總覺得這個名字不屬於我。」Savungaz Valincinan說,過去原民提出抗議時,內政部總會以造成社會困擾、行政系統無法容納非中文輸入等理由搪塞。但鮭魚吃到飽改名風波發生後,「爲什麼鮭魚名字就不會造成困擾?」行政系統的修正,「數位部難道不能解決?」她認爲內政部遲不解決的原因,完全是因爲「華語霸權」作祟。
陳旻園則說,臺灣推行「雙語教育」,讓原民身分證件可單列羅馬拼音名字就是非常實際的「雙語教育」,讓臺灣民衆從小便理解、包容另一個族羣的文字與文化。Savungaz Valincinan說,很多人無法準確念出她的族名,「沒關係,讓我教你念」。不能等到社會取得共識再修改法令,「法律不改、行政系統不改,人民就不會學習不熟悉的事情。」
泰雅族人Bawtu Payen申請單獨以羅馬拼音族名登記爲身分證姓名,被戶政事務所拒絕,他提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戶政事務所敗訴。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