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黃磊,今年內娛又一樁奇案

內娛最不缺的,就是笑料。

向佐剛忙完,輪到黃磊了。

衝米稀加辣椒、火化叫花雞、生薑炒蛋賽螃蟹、豆角毒翻宋丹丹、山楂蛋液鍋包肉……

網友們回看已經停播的綜藝《嚮往的生活》,發現“黃小廚”黃磊所做的菜,似乎都是黑暗料理。

幾乎每次都第一個捧場的何炅,也成了衆矢之的。

短視頻搜索“異食癖”,跳轉的是何炅,足以證明他的含金量。

網友們紛紛化身微表情專家,逐幀分析何炅的言行細節。

在感慨娛樂圈混的就是人情世故之餘,硬是腦補出了代號“梔子花”的捧殺計劃。

再往前倒幾個月。

6年前的天價劇王,某瓣7.5分的國產劇《如懿傳》。

最近也被拉出來“逐幀審判”了。

去年7月,某遊戲區up主隨口吐槽《如懿傳》的劇情不合理,卻遭到粉絲瘋狂攻擊。

結果踢到了鋼板,這位up主接連製作了十幾期節目,逐幀分析該劇的各種缺點。

*連續輸出一百多條視頻

影視區和吐槽區開始團建,吐槽《如懿傳》成了流量密碼。

今年2月,《如懿傳》的各種吐槽遭周迅工作室的投訴舉報,又讓原本平息的戰火重燃。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up主在更新吐槽視頻。

甚至加入了流量密碼——男女對立。

問大家個問題:

你“審判”過一部影視劇,或者演員嗎?

你接受“審判”這種說法嗎?

如果能,那“逐幀審判”呢?

隨着影視劇的播出平臺,從電視走向網絡。

咱們觀衆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多,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

試探一部新劇的好壞,也從一開始的“排雷”,逐漸發展成了“審判”。

角度更專業,觀察更細緻,相應的評論也更加犀利。

*多角度多層面,言簡意賅

從劇情設置、鏡頭語言、服化道到演員的演技。

全都是觀衆們“審判”的對象。

互聯網搖身一變,化作“賽博法庭”。

某瓣的小組、某度的貼吧、某站的評論區,都可以“開庭宣判”。

雖然極端了一點,但這種“審判”行爲本身無可厚非。

影視劇拍出來,就是給人看的,觀衆有發言的權利。

就像去飯店吃飯,我花了錢的,就有權評價你的菜品好壞。

影視劇拍得爛,就應該允許批評,積極改進。

就比如2018年上映的爛片《大鬧天竺》。

讓初執導筒的王寶強“喜提”金掃帚最令人失望導演獎。

*爲數不多親自來領獎的獲獎者

他虛心接受,勵精圖治。

終於靠《八角籠中》揚眉吐氣,證明了自己。

這纔是面對批評,應該有的態度。

而不是嘴硬,連發十幾條微博證明觀衆有眼無珠。

演員的演技差,就該虛心接受,繼續錘鍊。

而不是放任粉絲控評,硬要把黑的說成白的。

按頭讓路人承認他“僅粉絲可見”的演技。

觀衆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能看到更優秀的作品。

但是最近,興起了一股極端風潮:

逐幀審判。

所謂“逐幀審判”,是一種對演員進行極端批評和挑剔的行爲。

超慢速看劇,精力全在挑毛病上。

容易被觀衆“逐幀審判”的作品,集中在兩類:

古偶仙俠,都市偶像。

一方面,這兩類影視劇的基本盤大;

另一方面,它們無論是劇情還是設定,都有同質化傾向。

三生三世修煉愛情,是仙俠古偶離不開的套路;

霸總嬌妻,也是都市偶像最經典的母題。

觀衆早就審美疲勞了,根本懶得討論爛俗的劇情。

注意力自然會轉移,到主演的顏值和演技上。

倒不如說大部分這類影視劇的受衆,就是奔着主演的顏值來的。

這類影視劇,代表着目標受衆最“不切實際”的、最天馬行空的夢想。

主角必然要有超凡脫俗的美貌,即便動起來,也不能有一幀崩壞。

*只動嘴不動臉的絕技

臉必須是完美的,一場戲中隨便抽出一幀,都能拿來當劇照;

請問這種要求合理嗎?

我之前寫過一篇圖文,吐槽某些演員念臺詞會抿嘴。

無論何時被鏡頭捕捉到,都展現最完美的狀態。

歸根結底,還是被“逐幀審判”給逼的。

“逐幀審判”不光要求臉,連演技得是完美的。

即便角色處在激烈的情緒中,臉都不能太崩;

關鍵是一舉一動,都得完美貼合角色人設。

孟宴臣反手關車門那場戲,被逐幀審判過多少次?

最近幾年,播出的仙俠古偶和都市偶像劇裡。

我能想到的,符合這個要求的演員,好像真的屈指可數。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我相信正兒八經看劇的觀衆,沒這個閒工夫去“逐幀審判”。

影視劇只是下飯的“電子榨菜”,而不是需要仔細分析的論文。

喜歡就看,不喜歡就棄。

在進行“逐幀審判”,大致分爲兩種人。

其中一種,是純樂子人。

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以超慢速看劇。

他們的目的不是欣賞作品,而是在審判的過程中,獲取快樂。

樂子人的行爲,反映了網絡環境中信息傳播的特點。

爲了吸引流量,用戶會大量產出獵奇和極端的強情緒輸出的內容。

逐幀審判只針對細節挑三揀四,卻忽視了作品的整體藝術表現。

“盯幀”的人眼裡只有定幀,沒有對作品全面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批評,會是正向的、有建設性的嗎?

而另一種人,就別有用心了。

他們的審判,並不具備建設性,有些甚至缺乏合理性。

將貶低和打擊某位演員的真實目的,隱藏在批評劇集當中。

並拿出“我是觀衆就有權評價”的說辭,當作擋箭牌。

這種現象,我認爲是飯圈文化的衍生物。

平等地怨恨全世界的純恨戰士除外,會針對某個演員,做出的破壞性評論的。

除了對家,就是仇家。

“上次我家哥哥的劇開播,被你們逐幀審判。

這回輪到你家哥哥的劇開播了,我也要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最終陷入仇恨循環。

從這個角度看,逐幀審判也是飯圈刷水抹黑,引起的報復性行爲。

“逐幀審判”別人的時候,的確很解氣。

但是迴旋鏢遲早會飛回來,打在你的後腦勺上。

*逐幀審判的討論也能掐起來

“逐幀審判”,就像是娛樂圈的核武器。

一旦使用,屍骨無存。

久而久之,原本就要完蛋的內娛,就徹底完了。

隨便打開一個詞條,正向口碑是粉絲在控評吹爆。

反向口碑,是對家在“逐幀審判”。

路人想追劇,都不知道上哪兒聽真實的聲音。

因爲壓根就沒人說真話了。

或者說,真話被淹沒在控評的海洋裡了。

批評的目的,原本應該是促使被批評的一方改進和提高。

而“逐幀審判”只會對演員和他的粉絲羣體造成傷害。

甚至擴大到整個作品,乃至行業本身。

它鼓勵了一種消極、挑剔的態度。

而不是積極的參與,和建設性的反饋。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曾在朋友圈發文。

感慨從各種角度出現的輿情,成爲了電影投資的最大風險。

“逐幀審判”,就會催生此類“意想不到”的輿情。

可以理性探討,客觀評價。

但是逐幀審判,就有點矯枉過正了。

說句實話,以內地影視劇的平均水平。

就算是8分的劇,都經不起這樣的“逐幀審判”。

尤其是古偶仙俠,臺詞文白不分,還存在大量病句,早就是常態了。

*《如懿傳》光病句都能找9期視頻

路人不看劇,光看斷章取義的長圖和動圖,就進行審判。

不正是對演員本人、劇集本身的惡意中傷嗎?

就比如去年上線的《寧安如夢》,劇集本身一般。

張凌赫那句歇斯底里的“苦果亦是果”,在某博被瘋轉。

但是如果你真的看了劇,就會發現他的演出,以及這句臺詞。

放在那個情境下,是沒啥問題的。

文藝市場本來就需要百花齊放,應該允許存在問題,讓大家敢於放手創作。

可“逐幀審判”懸在大家頭頂上,讓創作者舉步維艱,讓演員的包袱更加沉重。

希望評價能迴歸理性,而不是懷揣惡意的曲解和中傷。

這個行業才能越來越好,路才能越走越寬。

《如懿傳》除外,它是真的爛得令人發笑。

黃磊也除外,最近我的快樂源泉,就是看各種黃磊“美食”盤點~

今天就說到這裡,咱們明天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