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公共服務 臺北通不再是唯一管道

臺北市政府違反議會決議,有北市智慧支付平臺、社宅雲、電子文件服務平臺、臺北市資料大平臺等4項服務僅限用臺北通APP登入。(摘自社宅雲網站/黃婉婷臺北傳真)

臺北市長柯文哲在防疫與推動多項公共服務時,不斷要求民衆只能使用「臺北通」APP,遭市民痛批擾民,北市議會1月要求市府提供多元申請管道,但市議員吳沛憶發現,至今還有4項服務未改善。北市資訊局對此表示,當前多元化單一識別服務平臺已上線,提供4項認證機制,系統測試需要時間,預計年底前調整完畢。

臺北通APP作爲北市數位轉型的主要平臺,相關係統問題、個資爭議不斷,市議員苗博雅、林亮君發起「拒絕臺北通強迫推銷」連署,超過上萬名民衆支持,議會經協商後通過決議,要求市府暨所屬各機關學校提供的公共服務,應有多元申請登錄方式,不得以臺北通單一身分識別爲唯一申請管道。

吳沛憶翻閱去年審計部決算審查報告發現,今年4月尚有17項服務尚未建置多元管道,市府因此被審計部要求持續檢討,當時資訊局指稱「多元化單一識別服務平臺」上線後問題即可解決,但卻並未做到。

她質疑,11月資料顯示,尚有4項服務未改善完成,包括北市智慧支付平臺、社宅雲、電子文件服務平臺、臺北市資料大平臺,而市府規畫作爲市場攤位費繳納系統的市場雲,標案規格中即要求配合臺北通卡證服務,甚至有民衆投訴一定要裝臺北通才能在社宅領包裹,實在太不方便。

吳沛憶批評,柯文哲無視民衆需求跟習慣強迫推銷,1年過去,北市尚未完成多元管道建置,動作太慢,應儘快落實議會決議、尊重議會監督,未來新設系統也該注意,避免舊問題未解決又產生新困擾,再次引發民衆不滿。

對此,資訊局表示,北市7月中建置多元化單一識別服務平臺(iSSO),各機關網站以此爲身分驗證閘道,此平臺現已整合4種認證機制,包括臺北通、自然人憑證、行動自然人憑證及健保卡插卡驗證機制,使該平臺有多元識別機制。

資訊局解釋,當前正輔導各機關係統導入iSSO,由於系統重新架構、開發及測試都需要時間,剩餘4項服務正在調整及測試系統,預計在年底前陸續完成,會在確認使用情境穩定後,將提供更完善服務給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