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免疫篩檢站 脾臟監測併吞噬病原體
脾臟是一個位於左上腹的器官,負責人體的免疫監測。(示意圖/ Shutterstock )
「中正紀念堂車來速5/17 啓動,日驗1,200 人」
「初步規劃行人、機車各1 個車道、汽車2 個車道;汽車入口爲大孝門、機車則從中山南路進入。」
這是2022 年5 月17 日的臺北市新聞。
在疫情於全球蔓延的兩年後,中正紀念堂從一個指標性的旅遊景點,破天荒搖身一變成爲大型篩檢站,提供行人、機車、汽車用路人篩檢新冠病毒。在新冠確診者日益增加的臺灣,分佈於臺灣各地的篩檢站是提供疫情資訊的前哨站。在這些地方,有許多醫護人員駐守,對民衆進行篩檢,有助政府找出潛伏於社區中的感染者,並指引後續防疫政策的制定。
人體內的淋巴組織,就是類似篩檢站的地方,負責檢查體內是否有外來的病原體、並導引免疫系統來進行清除。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脾臟」。脾臟是一個位於左上腹的器官,藏身於第9 到第11 根肋骨之下。大小約爲7 至12公分,重約150 ~ 200 克,和一顆土芒果的大小類似。在胎兒時期,脾臟負責造血,但當嬰兒5 個月大以後,免疫監測則成爲了脾臟的主要作用,別小看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器官,對人體免疫力的影響可大着呢。
現在,想像你是顆剛從心臟出來的血球細胞,正快速地穿過主動脈弓,向下來到腹主動脈、進入腹腔。接着在肝臟這個位置附近,你進入了一個叫做脾動脈的分支,在脈搏的推動下進入了脾臟。隨着穿過的動脈管徑越來越小,你這趟往脾臟的旅程也越來越深入。在絕大多數的組織,小動脈之後會接着微血管,紅血球攜帶的氧氣會透過薄薄的微血管壁送至組織使用,白血球也可以在此移動到組織間去執行免疫工作,微血管之後會接着小靜脈及大靜脈,血球們便藉此回到肺臟及心臟。然而在脾臟,血球流動的的路線並不是這樣。血球走到最小的小動脈後,會進入一個叫做「紅髓」的特殊結構,這是一個類似海綿的構造,血液的流動速度在這裡會大幅地下降,血液中的各種成分在此與駐守於脾臟的免疫細胞浸泡在一起。
緩慢流動的環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這些免疫細胞好好地篩檢:血中是否有外來的病原體。並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讓吞噬球清除外來物、或是老舊的細胞。過了紅髓之後,血液會通過小靜脈再引流回下腔靜脈、回到心臟。
脾臟約有75% 的結構爲紅髓,剩下的25% 是被稱作「白髓」的結構,爲各種白血球(主要是淋巴球)的教育營,駐紮着大量的B 細胞及T 細胞。免疫細胞殺死的外來物(或稱作抗原),會被用來訓練白髓裡的B 細胞及T 細胞,進而誘發更專一的免疫反應、產生抗體,讓人體能更有效率地清除入侵過的病原體、並預防未來的感染。對於人類來說,脾臟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免疫篩檢站,紅髓裡大量的吞噬球會揪出並清除血中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的碎片接着被用來教育「白髓」裡的淋巴球,以誘發後續的免疫反應。
有些人因爲意外受傷、或是生病需要移除脾臟。少了這樣一個大型免疫篩檢站,這些沒有脾臟的人們會有較差的免疫力。在衆多病原體中,他們尤其容易感染那些有莢膜、較難清除的病原體,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也是因此,美國疾病管制署及臺灣衛福部均鼓勵沒有脾臟的病人接種疫苗,尤其是上述3 種病原體。
2022 年5 月,地方政府因應新冠疫情的嚴峻,設立了大型的疫病篩檢站,用以找出受感染的人羣,守護市民的健康。在人類腹部的左上角,也有一個芒果大小的疫病篩檢站,用來找出體內是否有外來的病原體,守護你我的健康。雖然不起眼,但它卻肩負重要的免疫功能,它的名字是—「脾臟」。
本文轉載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