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立言傳媒:你還記得“雙十二”嗎?

雙十二,曾經是與雙十一併列的電商狂歡節,然而近年來,它的熱度明顯下滑,逐漸淪爲“過氣”節日。究其原因,電商格局的變化和消費習慣的演變是關鍵因素。我們可以通過與雙十一的對比,深入分析雙十二衰退的背後。

雙十一的崛起與雙十二的誕生

雙十一的成功,幾乎改變了中國電商的格局。從2009年開始,雙十一逐漸從一個單純的促銷活動發展成全國範圍的購物狂歡節。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入,商家競相推出大規模的折扣和促銷活動。這種規模效應帶來了巨大的流量與銷售額,成爲電商行業的年度盛典。

然而,雙十一的火爆也帶來了“疲軟期”。尤其是購物節的臨近,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慾望開始飽和。爲此,商家和平臺開始尋求新的“爆發點”。於是,雙十二應運而生。作爲雙十一後的第二波大促,雙十二原本想要藉助年底的購物熱潮,進一步挖掘消費者的購買潛力。

消費者疲勞與購物節的“飽和”

然而,雙十二的沒落,首先歸因於消費者的購物疲勞。隨着雙十一的盛大效應,每年的折扣和促銷幾乎提前被消費者“消耗”。而雙十二作爲緊跟其後的第二波促銷,未能帶來新的消費熱情。消費者已經經歷了一個月前的折扣大戰,對價格敏感度下降,反而更傾向於理性消費。

此外,雙十一的規模和影響力已經足夠大,消費者的關注點也更集中在這一時期。相比之下,雙十二顯得有些“重複”與“後勁不足”,很難再激發消費者的興趣和熱情。

電商平臺競爭加劇與策略調整

其次,電商平臺的競爭加劇也是導致雙十二衰退的一個因素。隨着市場的成熟,電商平臺逐漸認識到單一的大促並不足以維持長期增長。平臺開始更加註重精準營銷與個性化推薦,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爲消費者提供定製化服務。

此外,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開始進行策略調整,推出了更加分散化的促銷活動,而非集中在雙十二這一時間節點。這使得原本集中在雙十二的大規模促銷活動分散到了一年四季,導致雙十二這一特定時間點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削弱。

雙十一的優勢與市場主導地位

雙十一的崛起使得它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了難以撼動的位置。從價格優惠、商品種類到品牌參與度,雙十一的優勢愈加明顯。相比之下,雙十二顯得更加“配角”,很難和雙十一的規模和聲勢相提並論。

另一個原因是,雙十一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節,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消費者在這個時刻形成了強烈的購物慾望和儀式感。雙十一不僅僅代表着折扣,更代表了與親朋好友分享購物喜悅的時刻。它從一個商業活動變成了消費者參與感極強的年度大事。

線上線下融合,促銷週期的延長

隨着互聯網零售的不斷髮展,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越來越多的線下商家加入了電商促銷的行列,形成了全渠道的促銷模式。消費者不僅僅依賴線上電商平臺,線下的購物中心也推出了類似的折扣活動。促銷週期的延長,使得消費者的購物衝動被分散,進一步影響了雙十二的集中熱度。

例如,2019年以來,許多商家已經開始提前幾周就展開優惠活動,消費者可以隨時享受到折扣。這種促銷的分散性,削弱了雙十二作爲“集中促銷節”的吸引力。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轉變

雙十二的沒落,部分也與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轉變密切相關。疫情期間,線上消費激增,但隨着社會恢復常態,消費者逐漸迴歸線下購物體驗。而且,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更多關注品質、品牌和服務,而不僅僅是低價。

同時,隨着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興模式的崛起,傳統的促銷活動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消費者的購物方式更加多元化,電商平臺也越來越注重通過個性化推薦和社交互動來提升購買轉化率。

綜上所述,雙十二的沒落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消費疲勞、平臺競爭、促銷策略的轉變以及消費習慣的變化,使得這一購物節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在未來,電商平臺可能需要更多創新和差異化的活動,才能重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避免陷入“節日疲勞”的困境。(作者:深圳市立言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