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流傳,片片古瓷訴說千年文明迴響
漫漫黃沙,絲綢古道記載着千年歲月榮光,悠悠的駝鈴聲逐漸成爲歷史的迴響;時光飛逝,在如今的汽笛聲聲下,中國移動聯合本站新聞推出特別欄目《移路青春》,重走“一帶一路”,感受古今絲路之城的別樣魅力。
重走絲路之城,感受大美中國。
在上一期節目中,我們一起盡覽絲綢之府的人文氣韻,本期讓我們走進江西景德鎮,共同聆聽千年瓷都的文明迴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這說的便是江西景德鎮。
景德鎮,一個在中國地圖上並不起眼的東南小城,實際上早已因着瓷器享譽海內外。
踏入景德鎮,像是穿越進了一扇無形的時光之門,瑰寶林立,數個時代的智慧與心血在此凝結,千年製陶史、百年御窯史,緩緩掀開帷幕,歷史在這裡留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處不在彰顯這就是千年瓷都。
△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景德鎮最早的陶瓷燒製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唐時期,這種形態質地酷似玉器的瓷器被送至長安販賣,宮廷民間皆愛不釋手。
時至北宋,景德鎮已發展成爲重要的瓷窯之一,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爲特徵的青白瓷大量生產出來,逐漸成爲景德鎮的風尚。宋真宗酷愛青白瓷,於是將年號“景德”賜予此地,景德鎮瓷器由此名聲大噪。
此後,宋都城南遷,不少陶工匠人也紛紛遷徙至此,一時之間景德鎮“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能工巧匠之精華”,制瓷工藝更是日新月異。
元朝設立浮樑瓷局,青花瓷工藝也在此時至臻成熟,一舉奠定了景德鎮的“瓷都”地位。
元青花憑着精湛的工藝及獨特的造型,大量出口東亞、西亞、歐洲等地,成爲海外貿易的重要品種之一,景德鎮也逐漸形成了世界制瓷中心的雛型。
時至今日,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仍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灼灼其華,點亮東方之美。
在景德鎮,有一句行話,“玩器先玩殘”。
懂了殘片,纔算真的懂了陶瓷。
泥與火的交融,創造出了瓷都盛世千年的風韻;片片古瓷的訴說,奏出了一曲千年文明迴響。千百年後,正是這些碎瓷片,解密了一段段景德往事。
每一片古瓷片,都是文明的碎片。對古陶瓷修復大師羅國新來說,瓷片會親自訴說自己的故事,手觸摸在瓷片上,那些崢嶸歲月就會自己蕩起迴響。
△中國移動雲盤解鎖雲存儲新體驗,邀大家感受千年瓷都的盛世魅力
羅國新將自己稱爲“古陶瓷的拾荒者”,他從歲月裡一點點打撈出這些碎片,讓散落天涯海角的碎片重歸故里,再一片又一片拼湊出一個景德盛世,這樣的修復過程便是開啓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修復瓷器需要邁過重重難關,每件瓷器都極其特別,因此修復起來也容不得半點馬虎。
完整的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重步驟,單是清洗這一步都需要費上一番心力。
殘片上的泥土與垢跡只用清水洗不乾淨,需用洗潔精、雙氧水、漂白粉等浸泡,一些多年積存的鈣化物還要用到醋酸,再以毛刷細細清理,同時還要手輕心細,避免造成古瓷的二次損傷。
除此之外,瓷器修復還需要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多方技藝。
瓷器修復是一個極爲漫長的過程,器件本身所承載的歲月時光在修復的過程中重新被喚醒,千百年前的生命在每個古瓷片上躍現,感受、理解、傾聽、對話是一場修復的必修功課。
在羅國新看來,陶瓷是需要感受和撫摸的,他的修復作品展出從不設保護罩,那些碎掉重拼的肌理和紋路也是一種生命力的復原,瓷器的靈魂和精神文化是不會散的。
瓷器的精神,正是景德鎮的精神,這也賦予了景德鎮人一代又一代純粹且剔透的匠人之心,他們一輩子只認準一件事,一頭扎進瓷器的一方天地中,世代與瓷相依相伴。
千年窯火不斷,高溫淬鍊出的除了千古流傳的瓷器,還有一代代景德鎮匠人對瓷持續滾燙的熱忱之心。
他們既是拾荒者,也是守護者,致力古瓷修復,留住文明的根和脈絡,守護一方精神。中國移動雲盤助力文明傳承,大量的瓷片資料都可以通過中國移動雲盤極速上傳、長久收錄,服務穩定,存儲放心。
不僅如此,打開中國移動雲盤,上傳下載不限速,移動用戶還能免流量,即拍即存,隨時備份,不佔用手機內存空間,非常方便。
中國移動雲盤還支持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終端同步,不管在任一設備上傳圖片,所有的終端都能同步查看。
過往,文物的不可移動性給文物修復指導造成了很多困難。而如今藉助中國移動雲盤,專家們可以在5G網速加持下,通過速傳、共享資料進行異地無障礙交流。
中國移動雲盤的文件共享功能也大大提高了瓷片修復的效率。通過信息比對,及時交流與實踐,思想的火花在此交匯,瓷片的肌理得以修補。
通過中國移動雲盤,隨時隨地穿越千年,聆聽歷史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