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開啓素養本位時代│新課標新教研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相比2011年版,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包括生物學在內的“科學”,總課時比例增加了1%。新課標將給生物學教學帶來哪些新變化?

本欄目邀請新課標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副主編、北京版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核心編者喬文軍爲廣大教師進行解讀。

喬文軍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學教研員

北京市特級教師

反映自然科學本質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生物學,這門課至今仍然常被人們誤稱爲“生物”。

實際上,生物是此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的名稱早在上一輪義教課改中就重新確定爲“生物學”。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具有高度複雜性、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生物界。目前,北京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初一、二年級開設生物學。相比2011年版,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包括生物學在內的“科學”,總課時比例增加了1%。

生物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這四個維度的表述及其內涵指標,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總體上保持一致。其中,生命觀念是學生學習生物學課程的標誌性成果,源於對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的提煉和昇華,用於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現象、分析和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如“結構與功能觀”可以貫穿於生物學的全部課程內容,作爲具體教學要求描述爲“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能夠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系統協調統一,共同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等大概念。

生物學教師值得關注的是,“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在素養維度上,與物理、化學和小學科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一致。科學思維強調基於證據和邏輯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研究範式,強調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建模等基本研究方法。探究實踐既強調本學科學習的觀察和實驗等學習方式,又強調跨學科實踐解決問題或完成項目的能力與品格。態度責任重在強調學生行爲表現的立場,分爲科學態度、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等三方面。如“健康意識”,基於人體生理和衛生保健知識,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爲習慣,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獨特體現。

聚焦大概念 優化課程內容組織形式

在“雙減”的背景下,義教生物學新課標以學習主題爲單位構建課程內容體系,提煉大概念凸顯“少而精”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由以往的10個主題,調整爲“6+1”個主題。所選取的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的多樣性、生物與環境、植物的生活、人體生理與健康、遺傳與進化等6個學習主題,是師生普遍認同的核心主幹。其他原有主題,或體現在有關主題的學習活動建議中,或融入相關主題次位概念中,削支強幹、突出主線。

“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與其他6個學習主題構成了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是本輪課改的亮點之一。在課時安排方面,前6個學習主題約佔總課時數的90%,“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約佔總課時數的10%。這與北京地區已經實施的義教學考方案中學科試卷成績與綜合社會實踐分數的按比例分配異曲同工,有助於在分析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素養。跨學科實踐、各主題教學提示中“項目化學習”等內容,勢必推動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和實踐性作業設計優化。

生物學課程標準的每個主題都是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三級體系組織課程內容。每個概念都採用陳述句的形式,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明確描述爲結構化的命題。不同於定義和術語的羅列,不同於碎片化的知識堆砌。如:

大概念“7”統領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重要概念“7.1”和“7.2”從生殖類型和遺傳物質基礎的角度分解大概念“7”的具體內涵,且大概念“7”包含“7.1.1”“7.2.3”等8個次位概念。教科書編寫、教學設計以及學生學習時條理清晰、主次分明。

形成學業質量標準 增強教、學、評指導性

拿到新課標,老師們會發現明顯“變厚”,其中教學提示與學業質量評價的前後呼應引人矚目,充分體現學科學業標準與內容標準並重。學業質量標準旨在刻畫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評價先於活動。老師們要增強評價意識,習慣於先去看課標的學業質量部分。如學業質量內涵中要求“在與生物和環境有關的問題情境中,如生物防治,運用進化與適應觀分析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徵;針對相關的生態學問題,嘗試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能的解決方案。”並在附錄-教學與評價案例7中,基於對常見的農業害蟲卷葉象甲的情境素材,示例設問“有同學提出,在農業生產中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防治卷葉象甲。請你提出其他的防治措施(至少寫出2種)。”

目標先於內容。在明確課程目標、主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針對“內容要求”“學業要求”,踐行“教學提示”,幫助學生從“學什麼”走向“怎麼學”。針對上述評價要求內容,課程實施中有建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植物園、博物館等場所開展觀察活動,增加感性認識;應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重要作用。開展相關的專題自主學習活動。”在“內容要求”概念3 對應的“學業要求”中指出“分析某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具體實例”。接着在“教學提示”中的“教學策略建議”中提示“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分析”、在“情境素材建議”中提示“收集我國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與生態環境改善的資料”、在“學習活動”建議提示“項目式學習活動∶擬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體現出學業評價促發展,教、學、評,以及研要保持一致性。

(本欄目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支持)

策劃:常悅

編輯:郝彬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鮑丹禾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