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跌破0.6,上海10個婦女平均生6個娃!

最近,我收到女兒早教關門的消息。

說實話,我喜歡陪娃上早教。

老店關門,主要是新生兒少

前段時間,我帶娃去居委會的大廳裡玩溜溜車。

偶遇公立幼兒園的老師招生。

驚呆了!前些年,這種收費低廉又正規的幼兒園都是排隊進的。

看到我女兒,幼兒園老師如獲至寶,讓我們配合着拍照,上傳,完成任務。一個上午,老師們招生是冷板凳,沒有適齡孩子家長來諮詢

可能是因我生活的小區老齡化嚴重?居住率比較低吧?寵物狗遠比孩子多N倍,帶個娃遛一遛,好多老人會稀罕得不得了。

這些細節,反映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大家知道嗎?上海女性,平均32歲才生第一胎。

每年五月份,上海衛健委公佈的數字都震撼雅億。當然,年年都給我更大的震撼。

沒有最震撼,只有更震撼。

前兩天,上海衛健委公佈了2023年上海戶籍人口總和生育率,0.6。

0.6是什麼概念?

指婦女在其一生之中所生育率的子女總和,相當於上海平均每個婦女一生可以生0.6個孩子。換句話說,平均十個婦女,只能給社會貢獻六個孩子。

韓國,人稱生不出孩子的國度,2023年總和生育率是0.72,噢喲,比上海高了20%。

韓國最不生孩子的城市是首爾。總和生育率是0.59,上海已經快趕上人家啦。

讓我們來看看上海各個區的生育率,那簡直不像在地球上。

雅億多次說,不建議單身的女孩到上海來工作(讀大學、進修可以)。

這裡是地球上女性最難擇偶、最難生育、婚育後最難有幸福感的地方。

女孩在這裡被“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毒雞湯洗腦,不停壓抑內心真實的生育慾望。被工作拖幾年,年紀大了更沒人追,錯誤的觀念與錯誤的行動互相驗證,形成閉環,好端端的花期就被愚癡與謊言耽誤了。

生育率低,上海並沒藏着掖着,爲什麼敢直面這淋漓的鮮血?

因爲,上海不怕人口外流。哪怕生育率降到0,都不用擔心人口大規模負增長。上海,集金融和工業爲一體的城市,全中國獨一無二,人口虹吸的能力無人可比。

深圳開放限購了,上海都很謹慎,只是我們這些郊區開放了,開放了一般人也買不起,呵呵。

2023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8萬元/年。上海的平均房價是5.8萬/平。

如果夫妻是工薪階層的雙職工,買個100平的房子,就算首付15%都是父母資助,這對小夫妻的房貸本息達到714萬,也就是不吃不喝42年,他們才能還款結束。

攜程董事長樑建章公佈的2024生育成本報告,從0-17歲,上海的育兒成本達到101萬,近乎是全國養娃成本的兩倍。如果家裡沒礦,來上海難紮根,更不敢奢望繁育後代。

還有一個原因,大城市污染嚴重,女性普遍睡眠不好,職場受氣多加班多,都影響內分泌。

職場對女性生育的壓榨,很殘酷。

一個沒有背景的女孩,從實習生到相對穩定的中層,需要十年不間斷的努力。大家研究生畢業走出校門都25歲了,十年就是35歲,可不是高齡產婦嗎?

雅億身邊的很多姐妹,在上海的時候懷孕困難,後來回老家,很快就懷孕了。

我常建議想生生不出孩子的姐妹,去外地生活一段時間,環境的力量太大了——比如說雅億常去的杭州,街坊鄰居三胎四胎地生,滿大街都是三、四十歲的婦女抱着小孩,我也不覺得再生一個有啥違和感。

生育率低,還有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心理疾病與啃老。

年輕人選擇丁克,謹小慎微,本質上是發現試錯的成本和代價都太大。很多人要靠父母接濟,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同學、同事有心理問題,甚至自殺。

雅億發現上海土生土長的小孩,很難養。

過去因心理問題休學的,不多。

現在的好中學裡,抑鬱的孩子一抓一把。

有一半的精神疾患開始於 14 歲,但大多數病例沒有得到識別和診治,從而對一生的精神健康產生了重要影響。

無論心理還是生理層面,療愈的過程都極爲艱難。

經歷過的人,不願生小孩——他們覺得自己活下來已用盡了洪荒之力,不想陪孩子再來一次。

還有一個社會現象——上海本地人養孩子,一般養到30歲+,壓歲錢要給到30歲,孩子三十不立,根本立不起來,養不活自己。

上海很多大學的碩士、博士也是有“家長羣”的。

不可思議吧?

兒子已是27歲的博士了,家長操的心、負的責,跟他7歲的時候沒啥區別,大家默認這種情況的合理性——只要孩子沒結婚,那就是小寶寶。

這麼養育,一定是累的。

在一線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與孩子都累。

父母沒有第二選項,把所有的寶都押在孩子身上。孩子從小受寵,養得脆弱,不接觸真實社會。當孩子40歲時,家裡有兩個老人+四個老老人,大家都期待他傳宗接代,可以高抗壓,能夠高成長,獲得高成就。

當孩子不想結婚時,父母表面上要雲淡風輕,表示孩子“快樂就好”,內心深處極度恐慌,生怕斷子絕孫。

兩代人都在擰巴、割裂,矛盾就更大。

雅億做情感樹洞,傾聽了無數白髮蒼蒼痛不欲生的父母心聲,還有他們情緒出問題的獨生子女對他們的苦毒、抱怨、牢騷。

怎麼就搞成這樣呢?

真要好好借鑑一下發達國家與我們老祖宗,“富過三代人、鬆弛感養育”的經驗。

第一,在夫妻恩愛+經濟尚可情況下,趁年輕儘量多生。

第二,因材施教,不要求每個孩子都讀到碩士博士,讓資質一般的孩子早接觸職業教育,早接觸社會,早賺錢自立。

第三,要看重孩子的情商。不是教孩子溜鬚拍馬,而是教他識別自己的情緒,管理好情緒,學會跟人溝通。社交能力與抗壓能力,是父母要花心思培養的,不能丟給學校啊。

做父母的,要拿起管教的權柄。

沒次序,就混亂。

混亂,就會累,就會病。

咱不能全搞西方那套“父母與孩子做朋友”的理論,當孩子小的時候,是要有界限、有次序、有真理的。

我們要因+產生對養育孩子的自信。儘管原生家庭不完美,我們會把負面影響傳給孩子,但同時也能把我們的優勢、力量、信望愛傳給孩子。我們認罪悔改了,很多負面的循環就止息了。我們這一代,鉗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進入光明瞭,那麼孩子就會站更高看更遠。

每代人都能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修復創傷、不斷成長,家族就會日漸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