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整修「去中國化」? 館長、建築師:從專業及公共性考量

國立歷史博物館整修遭國民黨立委批「去中國化」,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及建築師林聖峰等人解釋一切是從專業及公共性考量,與「去中國化」意圖毫無關係。記者何定照/攝影

國立歷史博物館經6年整修後2月開幕,近日遭部分學者專家等批評整修不當毀壞國民共同記憶。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倩琦等人今舉辦現場會勘,指去除楊英風設計園林等行爲是「去中國化」,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及建築師林聖峰等人則解釋一切是從專業及公共性考量,與「去中國化」意圖毫無關係。

會勘過程也檢視建築師呂欽文、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等人投書媒體所指各項問題,王長華等人一一說明,並指出可能的解方。

在史博館正面深色玻璃盒「Museum shop」疑將史博館重要立面擋住方面,林聖峰表示,他很喜歡史博館本體建築,但覺得大片紅牆過度厚重,才設計玻璃盒,希望藉玻璃盒線條與紅牆水平線對話,延展更多表情。且因玻璃有遮光效果,在陽光下雖呈深色,但到晚上燈光映照下就會變透明,完整呈現其後紅牆,也會因不同氣候光線有各種變化。

林聖峰也說,過去的史博館公共空間很有限,纔在立面前另設玻璃空間,將公共空間拉到第一進。至於被指所謂公共空間根本只是賣店,王長華表示,這些公共空間都可變換功能,未來也可不是博物館商店,提供更多使用可能。

呂欽文指整修設計破壞原中式建築「門」「進」的形制、失去原本迂迴轉折感方面,林聖峰表示,史博館之前中央可進入的門本來就常常關着,觀衆常是從兩側進入,現在也是這樣。至於進門後就是大樓梯擋住視線,林聖峰解釋之前樓梯位在後面,觀衆出入很不方便,他才用大樓梯貫穿各樓層,讓動線順暢。

呂欽文也指展場都是白牆,無法凸顯作品,林聖峰表示,一二樓展牆其實都可根據展場需要變換顏色,臺北市立美術館等也是如此作法,就看史博館覺得有無需要。至於燈光位置不佳、造成觀衆看畫都會看到燈光問題,王長華表示,當初燈軌是設計成單向,造成控制受限,已將燈軌列入優先改善項目。

大衆最關心的能否臨窗看荷花池問題,陳學聖等人今也要求王長華想出辦法改善,認爲雖然去除之前違建,仍可開放民衆到露臺賞景。林聖峰說,當初設計認爲露臺可擺桌椅讓民衆憩息,王長華則表示,目前仍有室內溫溼度及文物安全性等考量,未來若有確保方案,會適度開放。

至於陳復質疑的楊英風「龍谿園」當初爲何一定要拆,王長華再次解釋,實在是因整修水池後,無法再砌出楊英風設計的原貌。林聖峰則說,其實該假山經之後多次增建改建,已非楊英風設計原貌。楊英風媳婦、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表示,當時王長華等人率隊來說明所遇困境,離開館預定期只剩3個月,她也就同意史博館所提改變方案。

陳復也質疑園區公共藝術書寫「懷舊是危險的嗎」,似乎藉此公告社會「懷舊有危險」,非常不當。王長華表示,該公共藝術經過審查委員、臺大城鄉所所長康旻傑等人嚴謹審查,設計者並非認爲懷舊有危險,而是恰好相反,認爲懷舊並無危險,只是藉此帶起公共討論,希望外界不要誤會。

至於史博館一直遭質疑整修期間過長,林聖峰表示,最大困難是整修後發現原有舊結構十分複雜,共含有不同時期整擴建的建築共8棟,有些結構牽一髮動全身,整建時不得不更謹慎小心。他們爲此也特別保留有着三個不同時期增改建的柱子,讓觀衆看到史博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