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巡湖,人來鳥不驚
新華社南昌1月20日電 題:溼地巡湖,人來鳥不驚
新華社記者李興文、朱雨諾
“看,白鶴!”
迎着獵獵湖風,老萬搶先一步登上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處二層觀鳥臺,興奮地指着湖面喊道。
透過望遠鏡,百米開外的蝶形湖水域裡,上百隻白鶴或低頭覓食,或追逐嬉鬧。一陣風來,水草搖曳,幾隻白鶴展翅飛向天空。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每年有數十萬只候鳥飛抵這裡越冬。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有20多萬隻候鳥到這裡棲息。
57歲的老萬名叫萬紹鳳。在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鄉親們都稱他“老萬”。2020年,鄱陽湖開啓十年禁漁後,他報名擔任南磯鄉巡護隊隊員,一隊9人每天負責巡護候鳥和魚類。
“你看,草叢裡那兩隻是灰雁,成排飛上天的是白琵鷺,翅膀有一圈黑色的是東方白鸛……”聊起這些遠方來的“客人”,老萬如數家珍。
候鳥多了,遊客也慕名前來。
觀鳥臺上,不少遊客掏出“長槍短炮”,架起三腳架,快門聲不斷。臺下的停車場裡,懸掛着粵、川、雲等地車牌的十多輛汽車依次停放。
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河道衆多,由於地處贛江、鄱陽湖和長江的關鍵節點,保護區具有良好的通江性,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魚類洄游的重要通道。
巡湖至中段,看到前方有幾個人在垂釣,老萬趕緊停車,三步並作兩步跑到水邊。
“這裡是禁漁區,不能釣魚!”老萬連忙上前制止。大約十分鐘後,老萬一腳深一腳淺地回到車上,鞋面和褲子上多了泥點。
巡湖是全天候的,有時深夜和凌晨都要突擊巡邏。不久前,老萬和隊員凌晨兩點巡湖時發現一夥人開着船電魚,趕緊報警處理。“電魚不僅會對魚類造成傷害,還會影響整個水域生態系統,是我們巡湖要重點盯的。”老萬一臉嚴肅。
車行至溼地的太子河託山碼頭,老萬停下了車。五十米外,兩隻大雁悠然信步,人來鳥不驚。
“這裡原來車水馬龍,開漁時十里八鄉的漁民帶着漁獲在這裡交易。現在漁民‘上岸’後,碼頭也廢棄了。”老萬指着碼頭說。
從小生活在鄱陽湖畔,生態越來越好,老萬是見證者。
“那時候由於常年捕撈,湖裡的魚越來越小,有時三五斤的鮎魚、鰱魚就算大魚了,如果不禁漁,終有一天會無魚可捕。如今,夏天漲水時我們開船巡湖,十多斤的魚都跳到船上來了。”老萬笑着說。
漁民上岸後幹什麼呢?同行的南磯鄉鄉長蔡曉輝告訴記者,全鄉有6000人左右,當地政府對退捕漁民進行就業創業培訓,一些漁民做民宿、幹家政、開農家樂。鄉里還舉辦觀鳥節、音樂會等活動吸引遊客,高峰時一天的遊客接待量達5000餘人次,當地也收穫了一波波的“生態流量”。
禁漁的變化顯而易見。“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蘆,冬看鳥,一年四季都有人來!”蔡曉輝說。
一路30公里的巡護路線,老萬每天至少要走兩趟,夏天水漲時坐船進入湖區,冬天淺灘裸露後就改爲開車和步行。三四個小時的巡護路上,他和同事會密切關注落單的候鳥,清理廢棄的漁網和垃圾。
暖陽之下,老萬駕駛着巡湖的電動車一路向前。車道兩邊,蘆葦搖盪,候鳥的叫聲不絕於耳,一塊指示牌上“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標語,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