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 俄羅斯國力不降反增? 真相大出歐美意料之外|文化縱橫
✪ 徐坡嶺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 高豔平(訪)、周子怡(整理)
觀察者網
【導讀】兩年前的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兩年來,西方多國聯手對俄羅斯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製裁。然而,雖然戰事一直僵持不下,西方制裁的制裁不斷加碼,但俄羅斯社會和經濟在短暫的混亂過後竟然出現了經濟過熱。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2月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經濟去年增長了3.6%,增速在全球主要大國中名列前茅。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已成爲歐洲最大的經濟體。
俄羅斯這出乎意料的韌性與逆勢發展是如何做到的?西方媒體大多認爲這是得益於出兵烏克蘭導致軍費激增的短期增長。但本文則提出,俄羅斯經濟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制裁的影響,並通過改變供應路線、更換貿易伙伴以及政府實施干預等方式找到了繞過制裁的方法。西方集體的制裁迫使俄羅斯從能源依賴型經濟向投資-消費平衡型經濟轉型,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的依賴,許多民用產業在軍工製造的牽動下被盤活,整體社會精神面貌也變得更加有活力,完全沒有處於戰時狀態的緊張與焦慮。甚至,普京總統可能是刻意利用俄烏衝突,對俄羅斯社會和經濟進行重整。
本文原發表於公衆號“底線思維”,原題爲《徐坡嶺: 經歷兩年制裁俄羅斯沒被打敗,靠的是什麼?》,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俄羅斯百姓生活水平在提高
觀察者網:有國內學者2022-2023年去調研,發現俄羅斯政治社會很穩定,戰爭並沒有影響絕大多數城市民衆的生活,這令人驚訝,您瞭解和研究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徐坡嶺:我們在2023年6月份考察了莫斯科、聖彼得堡,順便去了亞美尼亞;2023年11月份,又去了哈巴羅夫斯克和葉卡捷琳堡。兩次一共考察了五個地方,就是想了解一下制裁之下俄羅斯的民情和經濟情況。
6月參訪了兩家智庫和兩個最大的城市莫斯科、聖彼得堡,我們發現,俄羅斯人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秩序是穩定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並沒有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中應有的緊張和焦慮,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11月份,我們又去了邊疆地區哈巴羅夫斯克和經濟中心之一的葉卡捷琳堡。俄羅斯每個聯邦區都有其經濟中心,西北聯邦區在聖彼得堡,中央聯邦區在莫斯科,伏爾加聯邦區在喀山中心,烏拉爾聯邦區在葉卡捷琳堡。過去這四個聯邦區就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當然最活躍最發達的還是西北聯邦區。
被制裁之後,西北聯邦區的經濟活躍度就下降了,因爲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最主要的合資企業和貿易相關企業集中在這個區域,因而在制裁後經濟受到了影響。
但是,被制裁一年多之後,葉卡捷琳堡所在的烏拉爾聯邦區的製造業工業地位急速上升。特別是我們在葉卡捷琳堡觀察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包括遠東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本來俄羅斯網約車司機收入水平就相對高一點,當時從機場到賓館的路上,我們的接車司機說,他的月收入達到了20多萬盧布(摺合人民幣兩萬元左右)。明顯能感覺到他們的消費心態和情緒是很向上、很積極的,並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正在經歷戰爭磨難的社會。
我們分析有幾個原因。普京總統在宣佈“特別軍事行動”之後,提出了三個原則:第一,將戰火控制在俄羅斯境外,不往俄羅斯國土蔓延;第二,戰爭所造成的財政負擔不能影響居民的基本生活;第三,戰場上儘量避免平民和士兵的大規模傷亡。
這三個原則對控制戰爭對俄羅斯社會和經濟的負面影響,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打了兩年仗,俄羅斯經濟下滑的幅度並不大。2022年俄羅斯GDP下降2.1%,去年10月份修正後的數據是隻下降1.2%了。2022年7-8月份,經濟增長環比開始轉正。在之後連續9-13周的通貨緊縮之後,物價也得到控制,居民生活開始恢復正常。
到2023年經濟增長了3.6%,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4%(剔除物價因素),工資實際增長7.6%。居民實際可支配性收入達到了2013年高點的98.6%。在戰爭背景下,居民生活水平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實際收入反而在增加,消費在增長。我們確實感受到俄羅斯社會並沒有經歷太多的戰爭磨難。
▍俄羅斯扛住了制裁,靠什麼?
觀察者網:您長期致力於俄羅斯轉軌經濟的研究,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和孤立,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封鎖和外匯儲備的凍結,前所未有。據您的研究,這些制裁對俄羅斯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徐坡嶺:俄羅斯學者把歐美的制裁分爲六級。第一是商品禁運,第二是技術封鎖,第三是制裁參與戰爭的相關企業,第四是對主要的企業家和政治人物進行制裁,第五級是金融系統制裁,第六級是能源。我們看到這六級的制裁全部都實施了。
其中對俄羅斯經濟最大的影響就是金融制裁。歐美國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俄羅斯造成資本外逃、金融資源枯竭,最終釀成金融危機。很顯然,在初期確實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2022年2月24號戰爭開始,歐美國家連續四天出臺制裁措施,俄羅斯股市和盧布匯率出現大幅波動。盧布貶值最厲害的時候,三個市場的匯率均出現大幅下跌:在倫敦市場到150盧布兌1美元,莫斯科市場上是120多盧布兌1美元,其他的離岸市場上也跌至120-130盧布兌1美元的水平。因此制裁一開始造成大規模資本外逃和莫斯科市場上的外匯供給短缺,用盧布購買外匯變得非常昂貴。
俄羅斯國內金融系統也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一開始老百姓不知道將來的局勢會如何,因而對銀行的存款沒有信心,企業也對外匯使用和國際貿易結算沒有信心,當時就出現了一波短期的信任危機。
但是俄羅斯政府反應很快,我們後來歸納總結,俄羅斯出臺的三個反制裁措施,非常有效地控制住了局面:
一是資本流出管制,對向外匯款和向外借貸進行限制,超過1萬美元的現金不允許貸出去,對外欠款暫停償還。
二是強制結售匯。俄方規定,2022年1月1日之後簽訂的外貿合同的外匯收入金額的80%要賣給央行,提高在莫斯科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能力。我們大概覈算了一下,當時俄羅斯一天需要10億美元左右的外匯供給,通過這個方式外匯緊缺的問題就緩解了。
對於民衆的擔憂,俄羅斯借鑑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方式,規定5000盧布(當時摺合人民幣400多元)換1克黃金,將盧布與黃金掛鉤。這樣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對持有盧布沒有信心,可以拿盧布去銀行兌換等額黃金,很快就穩住了俄羅斯金融市場的信心。
特別是在2022年3月19號宣佈“天然氣盧布結算令”之後,市場迅速恢復了對盧布的信心。4月9號,盧布已經升到70多兌1美元,最高的時候升到53兌1美元。
“天然氣盧布結算令”是一個妙招。俄羅斯被禁止使用歐元、美元、日元和英鎊結算,但當時歐洲採購俄羅斯天然氣還沒有中斷,俄羅斯就宣佈只收盧布,歐洲說沒有盧布,怎麼辦?於是,俄羅斯給歐洲國家出主意:讓他們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開一個盧布賬戶,一個歐元賬戶,這個銀行一直負責俄歐天然氣貿易結算。歐洲商家存歐元進歐元賬戶,俄羅斯方面把歐元拿到莫斯科市場去換成盧布,然後再轉入盧布賬戶,歐洲商家就可以用盧布來結算天然氣的費用了。
這樣俄羅斯就將盧布的價值用天然氣錨定了,市場上兌換外匯的節奏也由俄羅斯來掌控,所以盧布匯率迅速就回升了,這樣俄羅斯的金融系統也就穩住了。
歐美製裁對俄羅斯影響最大的還有出口管制和技術限制,使得俄羅斯的國際供應鏈被打斷。俄羅斯在2022年的3-5月出現了嚴重的生產混亂,從歐洲進口的設備原材料等中間產品突然沒有了,俄羅斯企業必須重建自己的供應鏈,在國內或國際市場重新尋找供應商。
經過了三個月的混亂之後,俄羅斯初步穩定下來。2022年5月31日,俄羅斯簽署了“平行進口”法令,涉及1300多種商品,實際上這就是“官方走私”,即國外的經銷商不允許在俄羅斯銷售產品,俄羅斯通過其他渠道買入產品後,宣佈不再保護其在俄羅斯市場中的商標權和知識產權。就這樣,俄羅斯在國際上通過平行進口來採購,在國內發展供應商,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了產業鏈。
另一個受制裁影響比較大的領域是物流和國際運輸。俄羅斯的原油出口、液化天然氣是通過波羅的海、大西洋進入國際市場的,然而海上國際運輸的保險業務95%都壟斷在歐洲公司手裡。金融制裁其中有一條就是,不允許爲從事俄羅斯業務的商船提供保險,波羅的海三國首先加入了制裁,陸上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也受到限制,因此俄羅斯的國際物流也被迫中斷。
觀察者網:歐美在啓動制裁的時候,曾揚言要把盧布變成廢紙,但是並沒有辦到,能否再展開談談盧布和俄羅斯金融系統這麼抗打的原因?
徐坡嶺:我們在分析俄羅斯經濟韌性的時候,總結了一些原因。
第一,金融安全建設,如銀行自身的銀行體系建設。俄羅斯在2022年7月1日時只有329家銀行和34家非銀行金融機構,這正是長期進行金融安全建設的結果。
俄羅斯轉型之後,銀行系統一度十分混亂,最多的時候有一萬多家銀行,2015年反危機計劃中還有1500多家。後來每年對違規的銀行進行整頓,若是資本充足率不達標,或者有違規經營的,就吊銷營業許可。每年吊銷營業許可的銀行達到90-100家左右,所以俄羅斯銀行自身的健康沒有問題。因此在面對此次金融衝擊時,銀行系統並沒有出現倒閉或關門的情況,金融領域很快就穩定下來了。
第二,2014年之後俄羅斯一直在去美元化,這對應對金融制裁起了很大作用。俄羅斯發現美國對俄羅斯的敵意在擴展,它認識到依賴美元是不安全的。但當時去美元化面臨很大挑戰:俄羅斯老百姓因爲盧布的多次貶值而不太信任盧布,因此都願意把盧布換成美元,國內的居民儲蓄是美元化的;國際貿易用美元結算,國際貿易也是美元化的;俄羅斯的國際儲備投資了很多美元資產,央行資產也是美元化的。
歐元的國際化正好給俄羅斯的去美元化提供了契機。一開始歐元主要在歐洲內部運行,持有歐元的國家並不多,量也不太大。由於俄羅斯的能源出口主要是流向歐洲的,因此俄羅斯逐步在能源出口中採用歐元結算。此後,歐元開始大規模走出歐洲,成了國際貨幣。2022年西方制裁俄羅斯之後,歐元不能在俄羅斯使用之後,歐元的國際結算比重在下降,又成了一個局域貨幣。
第三就是財政狀況和國際儲備多元化。2019年到2021年期間,有研究報告發現俄羅斯央行儲備資產增加了很多的日元和人民幣資產。此外,2019年以後俄羅斯還大幅增加了黃金的儲備,此後的四年俄羅斯是全球最主要的黃金買入方。在2022年俄羅斯央行資產被凍結時,俄羅斯有將近 6000億美元儲備,其中黃金儲備佔了很大的比重,多元化的國際儲備給俄羅斯金融穩定提供了保障。
在應對措施方面,俄羅斯對資本流出實行管制,簽署天然氣盧布結算令,通過盧布與黃金掛鉤,提振居民信心等,都是非常巧妙的做法。還有央行與財政部的配合,在財政資源受到衝擊的情況下,央行把一些資產通過私有化,重新配置給財政部,如對俄羅斯儲蓄銀行(俄羅斯最大的銀行)的股權重新劃分,將利潤的一部分歸屬財政;還有和股權財富基金的配合,也爲金融安全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俄羅斯經濟韌性,蘇聯遺產在起作用?
觀察者網:有學者分析,爲什麼俄羅斯經濟這麼有韌性,能抗住制裁,是因爲蘇聯時期流傳下來的遺產在起作用,如工業體系、財經紀律等,您怎麼看?
徐坡嶺:我覺得不能這麼說,如果蘇聯有什麼遺產的話,肯定在財政方面沒有太多的遺產。蘇聯解體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債務擴張,當時俄羅斯的金融系統和財政系統非常虛弱。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遺產的話,那就是財政虛弱使得政府能力下降,給俄羅斯帶來了非常深刻的教訓。
轉型初期十年的金融混亂,使俄羅斯的財富進行重新分配,給居民生活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俄羅斯在2000年之後一直在加強財經安全建設,包括財政安全和金融安全,其主要任務就是不斷降低債務的比例。
俄羅斯在轉型開始時繼承了前蘇聯996億美元的天價債務,這也是導致1998年俄羅斯盧布危機、國家信用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普京總統2000年上臺執政後,正好趕上2000年油價的逐漸攀升,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入對於還債十分有利,債務佔GDP比重不斷縮小,直到2017年俄羅斯才還完清蘇聯的欠債。
制裁之前,俄羅斯核心主權外債,就是由聯邦中央負責償還的外債,只有350多億,佔GDP的比重只有3%多一點。加上聯邦主體和國有企業欠的債,總共比重是13.4%。在全球89個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監測的經濟體中,俄羅斯的債務水平是最低的。
我們知道國際上債務率比較高的國家,比如日本的國家債務佔GDP的比例超過200%,美國也有130%多。沒有完全貨幣主權的國家債務佔GDP水平如果上升到70%以上,就可能出現債務風險,比如當年的希臘債務危機,還有拉美國家的債務危機,都是在債務水平沒有超過GDP的100%時候就發生了。這兩年最典型的反例就是斯里蘭卡,由於斯里蘭卡外債比例過高,美聯儲多次加息之後,美元指數升值,本幣貶值,還款成本大幅提高,最後出現了債務危機。
而俄羅斯的債務水平一直控制在15%左右。我們有時候甚至說,俄羅斯很長一段時間財政太保守,不借外債,國內融資能力有限,內債也不高。但這樣使得俄羅斯的整個財政非常安全,沒有赤字財政,大部分時候是平衡財政和盈餘財政。在2021年之後,爲了應對疫情和國家項目建設,財政纔開始變得積極。
2023 年俄羅斯GDP達到了171萬億盧布,內債水平在24萬億盧布左右,之前幾年的內債水平在18萬億盧布到23萬億盧布之間。即使內債外債加起來,俄羅斯整體債務水平都是很低的。這可以說是它吸取了前蘇聯的教訓。
如果說前蘇聯遺留下了什麼,那就是俄羅斯的基礎科學實力比較雄厚,俄羅斯的科技發展潛力很大。蘇聯解體之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人才流失,俄羅斯不斷改革科研機構,提高研究效率,增加或至少維持了對科研機構的財政撥款,這也是俄羅斯能夠成功應對制裁,並在俄烏衝突中保持經濟正常運行的原因。
▍2023年經濟表現好,是戰爭經濟拉動?
觀察者網:2023年俄羅斯經濟增長出人意外地達到了3.6%,西方媒體在報道這一新聞的時候普遍認爲,這是戰爭經濟帶來的增長,您怎麼分析?
徐坡嶺:我覺得西方媒體在帶節奏,他們認爲俄羅斯經濟好,是因爲軍工強帶來的。我不這麼認爲。實際上俄羅斯是在2014年纔開始在軍工領域加強進口替代建設的。當時軍工方面的基礎,還是比較虛弱的。
蘇聯時期各區域軍工產業分工不同,燃氣輪機在烏克蘭,火箭發動機在烏克蘭,大飛機制造在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的確繼承了蘇聯的一些軍工資產,但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俄羅斯的軍工或者戰略資源部門,在蘇聯解體之後最初十年受到衝擊是最嚴重的。2000年之後,俄羅斯才着手整頓和恢復俄羅斯的軍工領域。2003年的尤科斯-霍多爾科夫斯基事件是一個轉折點,俄羅斯戰略資源部門的寡頭壟斷從那時候纔開始扭轉。
軍工領域是一個傳統優勢領域,但也很虛弱。當時,在軍事建設方面俄羅斯受到美國海灣戰爭和反對恐怖主義軍事行動的影響,俄羅斯認爲大規模國家間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大規模國土防禦和軍工生產是不必要的。包括俄羅斯後來在敘利亞的反恐作戰,都不是國家間的大規模對抗戰。
俄羅斯的軍事化改革正是在此理念之下展開的。在此情況下,俄羅斯的軍工領域訂單不多,整體規模也不大。2008年至2012年,梅德韋傑夫任總統時就曾指出,俄羅斯軍工完全自主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不認爲俄羅斯的軍工複合體在戰爭之前就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實際上是資源部門在俄羅斯經濟中佔據位置。這也是爲什麼俄烏衝突中,俄羅斯一度出現武器彈藥供應問題的原因。
雖然說2014年之後俄羅斯在軍工領域實施進口替代政策,很快實現了98%的軍工產品自主生產,但是軍火供應和武器裝備供應是在2022年7月之後纔開始加速的,軍工綜合體三班倒生產是在2022年10月份局部動員令之後開始的。2022年11-12月,普京、梅德韋傑夫和紹伊古相繼視察軍工企業之後,國防訂單纔開始大幅度提升,俄羅斯才全方位把經濟資源投入到軍工複合體中。
因此,俄羅斯的軍工行業是屬於衰敗之後的重振,而不是一直強勢的部門。俄羅斯的經濟學家在分析過去經濟增長的時候,都很明確,俄羅斯不是軍工在拉動經濟增長,而是資源部門。而且軍工訂單在2022年下半年曾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但到2023年4月份之後就縮減了。
軍工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之後,對下游企業的設備和材料、零部件需求大幅增加,機械設備投資需求增大,工業生產也從純軍事軍品擴展到與軍品生產相關的其他加工製造業。
▍從能源依賴型經濟,向投資-消費平衡型經濟轉型
觀察者網:所以您認爲在兩年戰爭期間,俄羅斯經濟不但沒有崩潰,反而成功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轉型?
徐坡嶺:這個轉型是不是成功,目前還很難下結論。但是,我們看到一種結果是俄羅斯經濟增長正在打破原來對能源行業的依賴。2023年俄羅斯能源燃料綜合體對預算收入的貢獻下降22.8%,非油氣部門對財政的貢獻增長了26.5%。在油氣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與上年持平,在三分之一左右。能源原材料部門對GDP貢獻下降,製造業部門佔比上升,反映出俄羅斯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能源依賴型經濟向投資-消費平衡型經濟轉型。
俄羅斯長期以來資本積累率偏低,淨資本積累長期低於20%,加上庫存的積累也就在20%-22%之間。俄羅斯曾提出將資本積累率(積累基金與國民收入使用總額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但是一直沒有實現。
今年2月7日,俄羅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俄羅斯的資本積累率已經達到27%,最終消費佔比是68.7%,進出口佔比是4.3%,解決了長期的資本積累率偏低的問題。
資本積累率上升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爲過。資本積累率上升爲未來經濟擴張提供了可能。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說法,20%的資本積累是簡單再生產的最低標準;經濟要擴張,資本積累率就必須要高於20%;經濟要加速,必須高於25%;經濟要起飛,資本積累率要達到35%。
能源部門過去對俄羅斯經濟非常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佔GDP的比重達到70%-80%。其社會意義在於,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能源部門,能源部門的薪酬、利潤等收入很高,這形成了一種社會結構,即俄羅斯的社會財富集中在了一部分人手裡。能源出口成爲俄羅斯貿易盈餘的主要來源,國家從能源部門獲得稅收,獲得石油美元流入之後,通過財政轉移和社會政策支出,注入到社會公共部門,形成政府人員和服務業的收入。這種收入是福利性質的,沒有勞動激勵的作用。
國家經濟對能源部門的高度依賴,使得製造業部門受到擠壓發展不起來。2012年,俄羅斯核心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2.8%,加上採礦加工也只有16%左右,僅僅是德國(核心製造業佔比當時是17.8%)和美國的水平,而美國已經處於後工業化時期了。
俄烏衝突之後出現的製造業的擴張,呈現出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輕工、機械製造和電子信息領域的工資增長特別快,通過工資薪酬實現的一次分配產生了非常強的勞動激勵。這也是我們在前面說的,去年6月份和11月份在俄羅斯考察的時候,發現人們的精神狀態很不一樣的原因。
過去非能源部門的老百姓,可能沒有太多機會去通過參與工作掙錢,只坐吃社會福利。現在老百姓可以到工廠去上班,可以掙錢。企業還開啓“僱工競賽”,爲了僱到合適的員工,提供非常誘人的薪水。這樣僅通過一次分配,就實現了勞動激勵,這是俄羅斯社會精神面貌發生變化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俄烏衝突相當於給一個虛胖的人注入了激素,讓它強健,變得更加有活力。我們甚至有個推論,可能普京總統不着急結束俄烏衝突。因爲這場衝突中的軍事訂單引發的投資增長已經擴展到非軍事領域,爲社會提供了更好的勞動機會和掙錢機會,使得俄羅斯社會變得更加活躍。
從2023年第二、三季度的數據我們發現,跟軍品生產相關的行業,包括皮革、機械製造、電子這幾個領域的投資快速擴張,導致俄羅斯固定資產投資在第二季度投資增速達到12.9%,第三季度達到13.3%。全年總積累(包括庫存)19.8%,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5%。
投資增長帶來產出增長,俄羅斯國家統計局2月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製造業增長最快,其中,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生產增長了32.8%,金屬加工產品增長了27.8%,其他車輛和設備增長了25.5%,食品行業也增長了5.9%。爲生產服務的倉儲運輸也增長了12.8%。這些快速增長的部門可能與軍工密切相關,但並不都是軍工廠,而是民用工業,但生產的產品可能會爲軍工企業生產提供支持。實際上這是從軍工領域往下游的投資擴散。
那爲什麼俄羅斯的一直以來強大的能源領域沒有實現投資擴散?因爲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開採的設備是進口的,所以投資是一次性。但是製造業有一個特點,每製造一架機器,都需要機牀、材料、電子設備,需要能源和電廠,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長的產業鏈。一發炮彈的生產需要幾十個環節,這幾十個環節就代表了幾十個工廠。這些工廠一開始可能是做民品生產的,但由於產業分工協作,實現了向非軍事領域生產的投資擴散。
再觀察半年,如果投資率還繼續這麼高,那麼俄羅斯結構性轉型就出現成效了。
▍國有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觀察者網:您提到俄羅斯的資本積累率2023年達到了27%,這是俄羅斯經濟能夠增長3.6%的一個主要原因。俄羅斯的投資大幅提高,它的錢哪兒來的?
徐坡嶺:2023年的投資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關。財政支出和優惠抵押貸款是最主要的來源。前面提到,俄羅斯在2015年之前宏觀經濟政策方面,一直執行的是不干預和平衡財政政策。2015年1月1日盧布匯率改革後,俄羅斯央行貨幣政策從過去的匯率穩定轉型爲通貨膨脹目標制,政策目標更集中,效果更顯著,但不干預經濟增長的原則沒變。
米舒斯京出任總理之後,全力以赴執行和落實普京總統2018年“五月總統令”提出的國家項目。應當指出,米舒斯京出任總理之前,是俄聯邦財政部的一個局長,爲提高預算收入效率做出了突出貢獻,就是說搞錢有一套。另外,他出任總理之前,“五月總統令”提出的13項國家項目也執行的不好,關鍵是沒錢。
米舒斯京執掌政府大權之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把對外經濟銀行改組成俄聯邦發展集團,把其他長期效果不佳的發展機構合併到國家發展集團;爲落實國家大項目建設,建立融資工廠,形成了由經濟發展部和國家發展集團組成的、相當於我們的發改委和國開行的大項目建設支持機制。
新冠疫情期間,米舒斯京就把反危機和大項目建設有機結合,2021年實現了4.7%的經濟增長率。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爲軍事行動籌集預算,繼續支持大項目建設,把握經濟增長的節奏,快速恢復經濟,是米舒斯京的主要政治任務,也爲2022年經濟快速恢復穩定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央行在配合經濟恢復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以配合,包括2022年美聯儲加息的時候,俄央行在降息,給失去外部融資的企業提供支持,等等。
2022年俄羅斯得到大量能源漲價的溢價收入,財政形勢非常好。爲了完成2022年的預算計劃,當年12月,財政支出6.5萬億盧布,佔全年支出的22.5%,這成爲2023年投資增長的重要啓動資金。2023年俄聯邦財政支出繼續擴大,全年預算收入爲29.1 萬億盧布,較2022年增長4.7%;預算支出逾32.3萬億盧布,較2022年增長4%。其中用於政府採購和國家大項目建設的支出增長最快。
與此同時,央行對遠東和北極地區開發、對大項目投資提供了大量優惠抵押貸款,居民消費中信用消費比重在2023年增長了10多個百分點,從37%增長到48%。在遠東自建房的貸款利率只有3%,要知道爲了抑制通脹,俄羅斯的關鍵利率在2023年12月已經提高到了16%。優惠抵押貸款對企業和居民而言都成了補貼。
大項目投資得到項目融資工廠的支持和財政支持,對關鍵利率提升並不敏感。因此提高關鍵利率影響的是沒有得到政策支持的社會投資。
另外,俄羅斯在被制裁和封鎖後能抗住壓力,並在2023年實現快速增長,也與俄羅斯的國有經濟對經濟和投資的掌控分不開。
2000年以來,儘管俄羅斯搞了多輪私有化,賣出國有企業或國有股份,但國有經濟在GDP產出中的貢獻不降反升,從2000年的31.2%上升到2021年開戰之前的56.23%。這種上升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俄政府減少了50%以上控股的企業比重,但把25%控股的國有企業比重提升到了75%以上,在國有資產總量繼續增長的情況下,實際上控制了更多經濟活動。
另外,俄羅斯國有經濟在各產業都具有壟斷地位,2045家(2021年數據)和2587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下屬子公司往往上萬家,對各個產業的經營活動都具有主導地位。軍事動員令和戰時政策進一步提高了國有經濟在投資和產出中的重要性。這是財政支出、優惠抵押貸款快速發揮作用的基礎。
▍俄烏衝突,誰獲益?
觀察者網:您在之前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在此次俄羅斯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發揮了很多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一些西方媒體就認爲中國借俄羅斯打仗,在背後坐收漁翁之利,您怎麼看?
徐坡嶺:王毅這次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講,中國與俄羅斯是正常的相鄰大國的關係,我們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這是一箇中俄關係非常重要的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國關係的典範。
當然,你會發現,俄羅斯被西方制裁之後,外資的一些名品、機械和汽車等行業企業都撤走了,這些產品俄羅斯人買不到了,但社會有需要,而中國正好能生產,那麼中國就出口給俄羅斯。俄羅斯的能源西方不進口了,但它又便宜又好,中國當然就會大力進口,中俄實現了互利共贏。
2022年中俄貿易總額達到1902.7億美元,2023年達到2401.1億美元,佔到俄羅斯貿易總額的39%左右,增幅非常大。俄羅斯對外貿易也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轉型,歐洲的貿易佔整個對外貿易比重從原先的40%下降到20%,與亞洲地區的貿易增加到了72%,與非洲、拉美的貿易的佔比增長到8%。
俄羅斯與亞洲的對外貿易增幅,主要來自中國。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的進口額達到1109.7億美元,對中國的出口達到1291.4億美元,中俄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開始縮小,俄羅斯對中國的順差縮小。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產品很多是西方市場上採購不到的,彌補了俄羅斯被制裁之後與西方斷鏈造成的產業鏈空缺。
2022年3至6月份,因爲制裁導致的結算和運輸問題,中俄貿易數據先呈現單月18%-26%的下降,之後,兩國企業找到了替代性方案,又呈現出超過20個月的同比增長,就是因爲俄羅斯從中國採購快速增加,特別是2023年增長得非常快。2023年9月之後的俄羅斯出境航班中,前往中國的航班都被俄羅斯的商務代表團給擠滿了,只要是俄羅斯缺的、中國生產的,他們就到處去採買。
俄羅斯對中國的能源出口也在增加。俄羅斯去年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增加了24%,達到 1.07億噸,但是價格下降了,因此支付金額與之前相比只增加了4%。這就證明俄羅斯的原油又便宜又好,通過管道輸送又很安全。去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達到340多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是 227億立方米,佔俄羅斯去年總共出口天然氣的三分之一以上。
俄羅斯對中國出口能源,爲俄羅斯金融穩定和財政穩定提供了保障,具有延伸性意義。中國對於俄羅斯的商品出口是其產業鏈、供應鏈恢復生產的重要支持,而且雙方都在獲益。
俄歐貿易下降,中俄貿易上升,這是西方世界泛安全化的結果。西方媒體所謂的“中國從俄烏衝突中坐收漁翁之利”是沒有道理的。
王毅在慕尼黑會議上講的很好,中歐關係是大國關係,中俄關系也是大國關係,不能把烏克蘭危機的鍋甩到中國人身上,這個事怎麼激起來的,西方實際上心裡很清楚。俄羅斯有安全擔憂,烏克蘭也有安全擔憂,這種安全擔憂其實可以通過協商、和平的方式解決。和平的窗口期很多,方案也很多。
如果往政治上扯,這一仗誰受益多?美國受益更多。美國人自己都說了,援烏花的錢太值了,讓美國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把俄羅斯的戰鬥力削減了50%,這是美國曆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回報。這是美國資深參議員格雷厄姆公開說的。
此外,在歐洲天然氣能源市場上掙得盆滿鉢滿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俄羅斯能源被禁買之後,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以2200美元/千立方米的高價(是平時的8-9倍)對外出口,賺得盆滿鉢滿。
美國的精英、美國的深層政府把它的聯盟體系、霸權體系重新鞏固起來,他們在背後掙錢,或者說他們一開始就想達到這個目的,才挑起了俄烏衝突。最終,確實也如願達到目的了,而且不但達到目的,還把對於美國有威脅的歐洲的產業、技術、資本和歐元都給打垮了,當然也把俄羅斯給拖住了。
但是,衝突作爲一個事件,對每個國家與行爲體而言既可能是危機,也可能是機會。對於歐洲來講,衝突造成了歐洲的安全危機,當然也是歐洲重新看清自己身份的一個機會。對美國也是這樣。
我認爲,對於俄羅斯來說,普京總統可能是把俄烏衝突變成了一針激素,對俄羅斯社會和經濟進行了重整。對於中國而言,客觀上中俄貿易的增加,肯定與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有關。但是,在危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還是秉持了中俄關系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中國一直在爲和平解決提供助力,提供方案,提供建設性的力量。
觀察者網:俄羅斯被制裁之後,中國學界有各種討論,其中大家最關心的就是,一旦中國被制裁,我們應該怎麼辦?從俄羅斯遭受制裁的應對來看,中國有哪些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
徐坡嶺:我覺得俄烏衝突是一個導致國際秩序突變的激發性因素。中美關係的變化,從過去的合作競爭變成競爭合作,最後變成帶有一定對抗性質的關係,與俄烏衝突之後美歐強迫選邊站隊有關。中國堅持中立,也成了罪過,美國因此提高了對抗水平。但這不是中國想選擇的戰略。
中國一直想專注於國內發展,不想在外面搞事。所以說中國對外發展戰略一直是和平、發展、合作和共贏,甚至現在我們對國際大環境的描述還是,中國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安全因素、不確定因素在上升。
美國認爲它的霸權受到威脅,要重建圍堵中國、遏制中國的霸權聯盟體系,這確實可能會因爲某些熱點事件使得安全風險急速上升,導致其對中國實施制裁。
我認爲,在有效應對制裁方面,俄羅斯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在金融安全、國際儲備、國際結算體系方面,在關鍵技術、涉及到國家安全的生產鏈、供應鏈方面都持有安全備份。
除了被動的防禦之外,還得儲備一些積極的進取性手段,比如俄羅斯後來把能源、糧食、稀有金屬(生產飛機發動機的鈦)、鉀肥(歐洲進口的80%以上)、鈾(美國仍在從俄羅斯大量進口)等作爲戰略工具實施進出口管理。這都是美歐無法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甚至不得不妥協的原因。說白了,安全不是說建一座長城,不對外擴張就安全了。
俄羅斯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技術生產鏈和金融體系比較虛弱會吃大虧。因而,一開始被西方制裁的時候,俄羅斯有些手忙腳亂。當然從2014年開始,過去8年,俄羅斯一直在爲經濟安全建設做準備。
對於中國來講,我們也需要未雨綢繆,把風險想足了,把手段儲備足了,我們不挑事、不惹事,也不能怕事。
本文原發表於公衆號“底線思維”,原題爲《徐坡嶺:經歷兩年制裁俄羅斯沒被打敗,靠的是什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