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纔剛畢業就犧牲殆盡 最慘烈的黃埔11期(莊秉漢)

頭戴德式頭盔和德式裝備的最年輕黃埔生,投身中華民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圖取自網路:電影《捍衛者》;圖文:莊秉漢提供)

黃埔軍校是我國軍事將領的培育搖籃,造就國民革命軍骨幹力量的新式軍事學府,在風起雲涌的大時代,吸引成千上萬的青年朋友走進黃埔成爲合格基層軍官,他們前仆後繼投身東征、北伐、抗戰、戡亂等戰事,直至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爲止,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學23期,其中以黃埔第11期的期別畢業生傷亡最慘烈,幾乎在短促的3個月內犧牲傷亡殆盡。

黃埔軍校正式名稱爲「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3年6月16日在廣州黃埔島上創立,故以「黃埔軍校」聞名於世,其在黃埔校區共完成7期學生教育,民國16年3月,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4月15日決議以南京市爲國都,便籌劃黃埔軍校遷校至南京市,原訂11月1日正式開學,但因發生國民黨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分裂,致使寧漢分裂、蔣中正下野,南京建校無人主持陷入停頓,民國17年3月6日南京本校正式成立。從黃埔第8期起,全部移駐南京本校接受教育,並將教育期限延長爲3年。

民國23年5月間,陸軍軍官學校分別在北平、西安、上海、溝口、重慶、慶州等地招考黃埔第11期學生,該期別共錄取新生約1500餘名,同年7月,黃埔第11期所有錄取新生抵達南京本校,接受陸軍官校的新生入伍訓練,共計編成第一、二訓練團,每個訓練團下轄2個營,每個營編成3個連。他們完入伍訓練後,再派往各陸軍基層部隊實習,同年9月返回南京本校參加開學典禮,蔣中正以校長身分親臨主持,當年正好是黃埔創校10週年,校長在這羣新生面前細數黃埔建校之篳路藍縷,他舉例分享黃埔第1期師生伙食經常是有一餐沒一餐的,校長還曾硬着頭皮找金源,結果被碰了閉門羹,就連學校軍械室內,步槍區區僅有30把,幸虧軍閥把持的兵工廠廠長是我們革命黨一名黨員,秘密拿了500支步槍給我們黃埔軍校,黃埔教官就是拿了這500支步槍來訓練學生軍,黃埔就在這種惡劣不看好的環境當中,以6個月的短時間訓練成功革命的勁旅,奠定革命武力的基礎,他勗勉黃埔第11期學生要向老學長學習,延續革命犧牲精神,也就是黃埔精神。

民國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的轟炸機開始狂轟濫炸南京城,南京本校則成爲敵空軍轟炸目標之一,黃埔第11期學生起居訓練受到影響,學生低調遷到南京東郊的靈谷寺繼續上課,同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在上海爆發淞滬血戰,這是中華民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日軍誇下海口「三月亡華」,國民政府發佈全國動員令,蔣中正作爲全中國各級軍事將領的領袖,爲喚醒中國的民族心,最早將自己的嫡系中央軍,也就是黃埔軍,堪稱當時中國裝備和訓練最精良的部隊投入淞滬作戰,8月11日當晚,第一批3萬多名裝備精良的中央軍開進上海,隔日清晨上海市民起牀看見,既驚奇又興奮,紛紛在聚集街頭夾道歡迎中央軍。

隨着上海戰況的膠着,日軍大規模增兵並大舉進兵,各地國軍戰士聞義赴難傷亡慘重,急需增援,8月27日的夜晚,黃埔第11期第1總隊的學生接獲統帥部緊急命令,要求他們提前畢業,指示立即奔赴上海抗日前線作戰,這羣頭戴德式頭盔、德式裝備的最年輕黃埔生,由於太臨時倉促畢業,所以沒有籌備畢業典禮和慶功晚宴,也沒有父母或是家人出席畢業典禮,28日,他們在南京中山陵的廣場上集合,向國父孫中山先生致祭,當時中山陵上空不時有敵機襲擾,我軍高射炮予以迎擊,五彩奪目的曳光彈將上空點綴宛如煙火,似乎權充他們這一期沒有畢業典禮的遺憾,次日凌晨,大家悲壯的全副武裝準備從南京下關車站啓程開赴上海前線抗戰。

校長蔣中正特別從江西趕到火車站與這期畢業生送別,蔣中正說:「你們要好好參加抗日,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就靠你們這一期了,要爲中華民國抗日,要爲國民革命犧牲,抗日是一件好事情,是我們的責任,不要退縮,以後的中國人會以你們這一期黃埔畢業生爲榮。」

第11期的黃埔畢業生聽到蔣中正校長的講話,個個慷慨激昂,同學們相互擁抱道別,彼此有了黃埔男兒的約定,他們相約在抗戰勝利之日,光榮凱旋迴到南京,再好好重聚,再從頭分享彼此當年的壯志豪氣,重新舉辦風光的畢業典禮,爲抗戰勝利痛飲一杯酒。在黃埔軍校校旗引導下,大家各自歸建搭上各節列車車廂,畢業生抵達上海後各自分開,升任基層部隊大家所謂最「菜」的准尉,做底層的軍官,也就是領導士兵拚殺最前線,所以他們的犧牲最慘重的期別,戰爭的慘烈早已超出他們黃埔11期畢業生的預期想像。

黃埔軍校校旗,於民國13年校務會議中,指派當時的總教官何應欽將軍所設計。(圖文:莊秉漢,翻拍於中正紀念堂)

陸軍軍官學校校歌及《陸軍官校校史》(圖文:莊秉漢,翻拍於中正紀念堂)

淞滬會戰,國軍投入了70多個師,約70萬兵力,奈何敵我力量的懸殊,國軍爲此付出巨大代價,在會戰中,國軍傷亡人數達30萬人之衆,淞滬會戰被稱爲「血肉磨坊」,因爲每天國軍有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就全師陣亡。像宋希濂的第36師,是中央軍德械整編師,在淞滬會戰前兵力原有9千餘人,會戰中4次補充兵員,4次一共補充了6千多人,結果戰後全師剩下4千餘人,卻陣亡了1萬2千多人,陣亡人數比他原來編制人數還多。當時的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陳誠回憶說:「血肉築成的長城,事實上抵禦不了無情的砲彈」。

淞滬會戰的中央軍20個精良師,各師級師長全是黃埔第1期(如:率兵堅守上海閘北陣地76日的黃埔1期孫元良師長),旅長、團長則爲黃埔第3期、第4期(如:死守四行倉庫的黃埔4期謝晉元團附),營長、連長是黃埔第5、6期居多,黃埔第11期都是帶兵打仗的基層軍官,所以許多黃埔11期剛下部隊報到後,火速接替前線傷亡的排長級幹部戰鬥,有的連級部隊,在排長陣亡、連長殉職後,黃埔第11期馬上遞補連長職務指揮,指揮到士兵戰鬥傷亡所剩無幾,直到無法增補爲止,諷刺的是,很多黃埔第11期剛下部隊後,左領章階級章都來不及發,當晚戰鬥就壯烈犧牲了,連名字都沒來得及造冊登記,造成許多無名烈士,英勇事蹟無從追述。

黃埔第11期是所有期別中犧牲最慘烈的期別,他們看盡陣地裡滿地士兵的屍體,部隊的破碎,有人親眼目睹昨日纔是軍校同班同學,今日卻被炸成碎塊,模糊的血肉,不過他們個個視死如歸,捨身報國,要活下來的真的很少很少,有一位倖存的黃埔第11期呂傳鏞受訪時回憶說:「我畢業那班能活下來幾乎沒有,我是因爲被派調回去搬兵增援,不然我也可能死了,想起來很可憐,也很欣慰,中國抗戰得以勝利,就是靠這些人堅強抗日」。

黃埔第11期這羣最稚嫩的官校畢業生,在上海淞滬戰場各奔東西,他們說好的凱旋之日,重新再舉辦畢業典禮,這個約定只能爽約了,他們再也不能相見,因爲「淞滬會戰」就像臺絞肉機,這3個多月內,不動聲色的吞噬了無數的生命,黃埔第11期馬革裹屍,他們的青春身影一個個陸續消失歷史舞臺,20初歲年紀,正要蓄勢待發大展抱負,但被戰火無情離開人世間。

政府播遷來臺,陸軍官校自民國39年在高雄鳳山覆校,黃埔期別始終傳承延續着,現在陸官一年級生爲正95期,學生年齡是我們所稱的「九年級生」,或許現在的黃埔生距離堅苦卓絕的抗戰年代太過遙遠,盼以此文,讓我們一起雋永那烽火征途的大時代,向國家興亡而捨生取義的黃埔第11期老學長致敬,以黃埔爲榮,成爲國軍卓越之領導人才,蔚爲國用。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