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美蘇角力加劇國共衝突──馬歇爾調停之27(蔣世安)
二戰期間蘇聯舉行開闢第二戰場會議,現場掛有蔣介石照片與美、蘇、英等國領袖並列,顯示中國在二戰的地位。(莫斯科駐臺代表處提供)
從1946年7月到10月,國軍攻佔張家口前後,3個月的邊打邊談,國方打佔優勢,談則無成,蔣之以戰逼和,再度失效。所以毛在談判決裂後,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說:「中國人民中間以及我們黨內部都有打不打的問題,但這個問題現在是解決了,剩下的問題便是勝不勝。」
蔣之以戰逼和既未收效,亦即戰略的失敗。反之,即爲毛之戰略的成功。從此國共之戰,只有長期的延續及擴大下去。此對國方絕對不利。共方亦看準國方的弱點及困惑,深知國方「一切計劃均以半年爲期,半年後毫無打算。」據周恩來之分析:蔣「對長期作戰計劃,亦無任何把握,美式彈藥只夠半年。……糧食、被服運輸受汽油限制,兵源補充,計劃調保安團赴前線,但困難更多。財政上,宋(子文)、陳(果夫)矛盾極大,宋實在拿不出錢來。……海陸空(軍)中下級人員悲觀厭戰更甚。」 一些將領中,「連白崇禧、劉爲章(斐)等人,都感覺前途茫茫。」至於「國大一幕,對蔣也是勢成騎虎。」
因此,共方必欲迫使國方走上長期戰爭之路,以拖垮國方。
回顧一年多來的國共和談,雙方皆曾強調需要和平而反對戰爭,但其結果,適得其反。而國共各將破壞和平的責任,歸諸對方。但在馬歇爾的離華聲明中,認爲責在國共雙方,說是「和平之最大障礙,乃中國共產黨及國民黨彼此所懷之完全而幾乎具有壓倒力量之懷疑心理。」在國民黨方面,馬氏以爲「存在一有力量之反動派」,對其「所作各種努力均加反對」;中共方面,亦有「過激分子」,絕不猶疑使用激烈手段,以求推翻政府或使其崩潰,而不顧及人民因此所受之苦痛。
這是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惟其本人無錯。
國共兩方對於馬氏聲明之反應,可謂「各自表述」。蔣認爲馬之指摘國民黨有「反動派」,實無其事;且謂馬氏深受中共宣傳之影響,已至「牢不可破 」。
周恩來認爲馬氏所謂「國民黨內有反動集團」,是對的。「但遺憾的,是他(馬)並未指出蔣介石就是這個反動集團的最高領袖」。至於馬氏所說「中共黨內有激烈分子,不顧國家利益與人民痛苦,這是最不合事實,而且企圖污辱中共的說法。」此皆片面之詞也。
就史實言之,中共黨內激烈分子的最高領袖,非毛澤東莫屬。惜蔣、毛二氏重慶會談,雖是「握手言歡」,但未能「化干戈爲玉帛」。
至於國共和解之不成,美、蘇二強在華之角力,尤爲重要的原因。馬歇爾爲求調處工作的成功,其重要措施,即爲拉攏中共,採取對共「懷柔」政策,目的是求共軍之就範,使整編軍隊得以和平解決;希望中共脫離蘇聯關係,而傾向美國;不使共軍佔據東北,而成爲蘇聯之傀儡。
同時,馬所主導的停戰令,使蔣「先圖關外」,名義上是爲接收東北主權,實際則爲美國勢力插足東北。而蘇方亦即採取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其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幫助共軍控制東北,阻止國軍的接收,鼓勵東北共軍「放手大打」,使馬之調處工作爲之落空。
因此,在美、蘇兩強的角力下,實亦加劇了國共的衝突,和解更難了。
【本系列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