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北京轉守爲攻 緊張還在後頭(蘇泳霖)

圖爲2013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見時任美副總統的拜登。(新華社)

進入10月,美中臺三方釋出密集訊號:大陸連續5日派出創紀錄架次軍機進入臺灣西南空域;國臺辦高調發文抨擊外交部長吳釗燮;拜登透露和中方存在「臺灣協議」;《外交事務》刊登蔡總統長篇投書形同「一封來自臺灣的求救信」。國防部長邱國正證實大陸很快具備全面攻臺能力,並坦承臺海達到40年來最嚴峻時刻。誠如邱國正所言,現在的確是臺海「最」嚴峻的時刻,但「更」緊張的還在後面。

預判現在的臺海情勢走向,已經完全不能只憑借兩岸或紅綠關係作爲指標,而是要更加放在美中博弈的大架構下觀察。這也是爲什麼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大陸釋出國共恢復對話的和緩訊號後,仍然堅持在臺海升高軍事活動的原因。

鑑於蔡政府已「鐵心」,一面倒將臺灣投入美國印太遏中戰略,北京在臺海或對臺灣的任何敲打或試壓,首要對象已經明確指向美方,而近期臺海情勢的陡然緊張,很可能就是北京對美由守轉攻的「起手式」。

美中攻守地位的轉換,發端於今年3月的阿拉斯加會談,但最終以美國、澳洲、英國宣佈建立AUKUS同盟作爲分水嶺。拜登上任之初有意在川普抗中路線基礎上,進一步注入多邊主義和結盟思維,因而在G7峰會、印太4國機制、美日韓同盟各層級會議中,均反覆突出中國威脅、臺海穩定及香港新疆議題,有意就新冠溯源議題升高對中方的政治壓力。但美方很快遇到兩大難題:一是美歐互信基礎薄弱,德法在美中之間不選邊,抗中戰線出現破口;二是阿富汗撤軍重創美國領導力及拜登的國內支持度。

因爲民主體制的先天缺陷,美國抗中在川普任內非但沒能「一鼓作氣」,卻經歷了川普下臺的「再而衰」,以及拜登上任半年後內外交困的「三而竭」,這時候北京尋求由守轉攻的突破口:先迫使美方新冠溯源調查虎頭蛇尾,再搶先申請加入CPTPP,又透過斡旋救回孟晚舟,而美貿易代表戴琪態度亦由硬轉軟。至於AUKUS的成軍,有人解讀爲新版北約,但實質上只不過是美國戰略進一步收縮的訊號,蓋因AUKUS以「血統」之盟爲核心,以兩大洋爲邊界,與二戰後美國全球霸權思維完全南轅北轍。

北京由守轉攻的最新標誌,是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首次向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提出,中方不接受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拜登政府上任時擬以「合作、競爭、對抗」三分法面對中國,但經過一連串交手,美方基本不再提「對抗」,而中方進一步要求美方放棄「競爭」之定性,目標就是在年底首次「習拜會」上,讓美中關係迴歸「合作爲主、管控分歧」的主軸。

拜登口中的「臺灣協議」,其實就是美中之間長期存在的「臺灣不獨,大陸不武」的默契。隨着未來北京對美由守轉攻,臺海勢必會更緊張,但美中雙方心知肚明,臺海只是雙方博弈的牌桌,誰都不會輕易翻桌,唯一變數在於民進黨政府是否會做一個「搶戲的小丑」,因爲歷史的大變動,往往都由一個偶然因素挑起的。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