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第三代青年承受的臺灣鉅變(朱雲鵬)
國軍兵役延長至1年。(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已經宣佈要延長服兵役的期間到一年,適用於民國94年元旦後出生、18歲的男子。在臺灣的戰後歷史中,這些青年可以說是第三代。他們成長的年代裡,臺灣已經產生了幾個鉅變。
第一個鉅變是中小學教科書。在他們父執輩的年代,基於反攻大陸的理念,歷史和地理課本以中國爲中心。到了現在,課本厲行「去中國化」和「去中華民國化」。中華民國的歷史無法和中國切割,爲了去中國化,只能一併去除中華民國的歷史。中國就像是一碗湯,中華民國是湯裡面一個元素,在把湯倒掉的同時,只能把中華民國的歷史一併倒掉。
第三代所讀的歷史課本里,一開始就告訴學生,臺灣有原住民,後來被荷蘭人佔領,後來荷蘭人被鄭成功趕走;但是不解釋爲什麼鄭成功要來。後來臺灣被清朝佔領,但是不解釋爲什麼清朝要滅掉明鄭。後來臺灣被日本人佔領,但是不解釋爲什麼日本來臺灣。後來臺灣被來自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佔領,一樣不解釋爲什麼中華民國會來。爲什麼不解釋?因爲一旦解釋,必須涉及中國的歷史,那就達不到「去中國化」的目的。這些中國的歷史,已經被切斷、簡化、用議題式處理來錯亂時序,變成「東亞史」中殘渣式的無機物。
第三代青年,基本上不清楚中華民國爲何誕生、如何誕生。他們連孫中山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不好說,遑論其他。課本不敢碰這個題目,因爲一旦碰觸,就會碰觸到中國近代史中悲烈的一章,碰觸到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那就會壞了去中國化。古曰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從歷史課本來看,中華民國已經亡了。
第三代青年的父祖輩在成長過程開始有獨立思考能力後,會去想爲什麼國家的統治範圍不及於史地課本里所說臺灣以外的34個省?第三代青年開始有獨立思考能力後,也會開始想爲什麼國號叫作中華民國?爲什麼現在是民國112年?爲了好奇,有些會開始閱讀中華民國過去112的完整歷史。不過,對大多數青年而言,先入爲主的觀念就是,中國是外國,中華民國是一個不該存在的外來政權。
第二個鉅變,就是媒體,包含電子媒體、紙張媒體和社羣媒體。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絕大多數媒體都走反中、仇中和鄙中的路線。這幾年出現的「網軍」,尤其是靠執政團體預算像1450支持的網軍,尤其如此。在第三代青年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所看到的媒體,把中國政府描述爲腐敗、無能、不堪;把中國大陸人民描述爲粗鄙、低俗、劣等種族。
第三個鉅變是經濟上的,就是臺灣經濟成長從四小龍的高成長時代,變成保3、保2的低成長時代,落入第一個、第二個…「失落的十年」。而且,更糟糕的是,實質薪資成長比GDP還慢;到了晚近有通貨膨脹,實質薪資還出現倒退;所以第三代青年面臨薪水低成長的困境。
第四個鉅變是房價。現在年輕人所面臨的房價,以臺北市爲例,大約是第一代的35倍(1975年左右北市中古屋平均每坪2萬元)、第二代的3.5倍(1995年左右北市中古屋平均每坪20萬元)。除非有父母幫忙,他們畢其一生,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買一間足可以結婚生子的房子。
第五個鉅變是兵役,就是最新的發展,服役從四個月延長到一年。和第一代相同的是,由抽籤決定誰當步兵、陸戰隊、海軍、裝甲、傘兵。和第一代不同的是,他們不再有機會當義務役的預備軍官。
在第三代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應該會開始思考以下幾個大問題:爲什麼這個國家培養我仇中思想、不給我好的薪水、不讓我有能力買房子、還要延長我的兵役,搞不好真的要我上戰場?中華民國的存在,對於兩岸關係,是歷史上有意義的連結、和平對話的契機,還是一個負債?兩岸問題是不是非用武力來解決?政府有這多錢、這麼多地,爲什麼不能像新加坡一樣讓人民買得起房?綜合起來,一個更簡化的問題就是:「我愛國家,但國家愛我嗎?」
(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