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兩黨菁英vs.乾隆(葉家興)

聯合國COP26峰會。(美聯社)

上週在英國召開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6),中國大陸特使解振華出席記者會時,雖然有優秀的同步翻譯,但一名美聯社記者卻要求他以英文回答問題。雖然解振華機智四兩撥千金,以「不如你用中文來提問?」(同步口譯:How about you raise your question in Chinese?)迴應,現場也傳出笑聲,沒讓這個插曲耽誤了對氣候變化議題的核心關注。然而,這只是簡單的白目、魯莽、自大、英語中心主義的插曲嗎?

1793年,當英國特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一行數百人歷經10個月,以向乾隆祝壽名義,浩浩蕩蕩來到中國時,他們帶着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大陸最新各種新奇的發明,想要與中國進行通商交流合作。比起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野蠻行徑,英國特使團訪華的善意無比隆重。這是一個文明與文明深度對話、彼此進化的絕好機會。然而乾隆皇帝拒絕了他們,他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綢、瓷器爲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後人批評乾隆昏庸自戀、封建愚昧、閉關鎖國,將百年後的大清帶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境界。殊不知,人們可能大大低估了皇帝所擁有的強大情報系統。近年的一些滿文研究朝廷大內「尚虞備用處」的機密檔案,才發現乾隆當年所具備的訊息遠超人們想像。他不僅知道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知道西方殖民在世界各地的插旗擴張,甚至知道俄羅斯會是未來大清國土的重大威脅。

並且除了情報機構蒐集的世界資訊之外,乾隆還禮遇兩個在京的法國傳教士蔣友仁(Michel Benoist)、錢德明(Joseph-Marie Amiot),他們精通天文與曆法、數學與機械,還幫助建造了圓明園裡的西洋樓。透過他們,乾隆不但對法國軍械製造有所瞭解,甚至還明瞭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關注法俄之間的利益糾葛,知道荷蘭的共和制,還清楚英、法、西、葡控制海外殖民地的方式。

因此,在英國大規模的使團來訪之前,乾隆已對他們帶來的新奇發明有所瞭解,對他們一行十分禮遇,還派人上船伺候使節團數百人之所需。然而,馬戛爾尼去承德避暑山莊見乾隆時,禮部官員卻告知他們要行跪拜之禮,最後幾經折衝,才同意英方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爲什麼乾隆一路上派人優待這些使臣,卻在見面時如此強硬,非要行跪拜禮?其實這不是乾隆所需的禮數,而是要做給屈服於大清的其他小國看,宣示大清在東亞地區的霸權。

透過各方的資訊來源,乾隆知道歐洲的先進。但他害怕法國大革命的思潮傳入中原,基於「防漢甚於防洋」的邏輯,爲了自身的利益,堅決不接受與歐洲的文明交流,並當衆怠慢馬戛爾尼的請求。

美國近年種種貌似不合邏輯的行爲,可能與當年乾隆的思路一樣。畢竟,耳目靈通的美國菁英階層會不懂中國?不知道和中國合作的重要性?明明G2大國合作有助於解決通膨、財政、抗疫、基建等各種問題,然而爲了執政私利,爲了統治的需要,強硬秀肌肉是硬道理。「防對手甚於防中國」的邏輯是,一旦對中擺出友好姿態,可能就讓對手在選舉中有可乘之機,從而輸掉民粹化的選舉。失去權力,那就一無所有了。

所以美國打壓中國科技產業,動員各路媒體抹黑中國,甚至利用氣候變化特使解振華這個外表忠厚的老好人,想讓他在國際場合犯下國家尊嚴與外交禮儀之大禁忌,以英語回答記者提問。畢竟,國際通訊社的記者不是沒見過世面的菜鳥,貌似傲慢的背後算計或是希望藉機宣示英語外交的霸權,讓英語世界以外的小老弟們看看,中國再強,還是臣服了。就算中方沒上這個當,也只是犧牲一個記者的格調,顯示她個人的白目無禮而已。

美國兩黨菁英不顧社稷百姓的長遠利益,與中國處處扞格不入。這與乾隆當年爲了防漢,拒絕與歐洲文明交流的底層邏輯驚人相似。更糟的是,乾隆之私利導致皇權於百餘年後崩塌,而美國兩黨各謀私利但彼此牽制,又有民主選舉的外衣可以遮掩,因此大國衰弱的命運恐怕也就更難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