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武裝臺灣絕非優先考量(舒孝煌)

美國國會中國特設委員進行的兵推沒有公佈推演結果詳情,只表示臺海戰爭雙方的傷亡都非常慘重。(圖/美聯社)

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在4月19日舉行一場有關中共入侵臺灣的兵棋推演,模擬美國軍事、外交及經濟策略,情境設定在2027年,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決定對臺動武,其中衆議員擔任藍隊,扮演美國總統閣員,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則擔任紅隊。

兵推過程採閉門進行,部分公開內容多少有些聳動。《華盛頓郵報》報導兵推目的在審視潛在的戰略,模擬軍事、外交及經濟反應,並梳理美國政策缺失;《華盛頓自由燈塔》指出,若美國嚇阻失敗,中共先發制人,美國削弱解放軍兩棲攻擊能力,但也會消耗美軍武器,解放軍可能損失80艘艦艇,但仍有8萬名部隊能夠登陸臺灣;《國會山莊》標題直接指名,再補給「不是好的政策選項」,美國要更快採取行動,確保臺灣獲得足夠武器,包括遲遲未運交的武器裝備,都應及早交付。

吾人似乎不必過於在意兵推的結論,這與今年初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鬥」(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兵推相互呼應,都在檢討美國政策缺失,指出美國必須立即強化嚇阻作爲,立即強化軍事能力,包括長程巡弋飛彈、攻擊潛艦,以及增加防空能力的投資。美國國防部已與國會合作,推動「太平洋嚇阻倡議」,強化印太地區部署。但國會議員認爲美國仍未爲保衛臺灣的戰爭作好準備,國家領導人也仍然猶豫不決。

對臺灣而言,要重視的是烏克蘭戰事已進行年餘,其中一項教訓是,高強度戰事會快速消耗武器庫存,特別是高價值的精準武器,沒有多少國家有足夠武器庫存供前線消耗,連支持烏克蘭最力的美國,都快無法承受彈藥的消耗,而且這些武器生產線要恢復並非易事。

中共對臺動武的選項中,封鎖從未被排除,中共軍事能力持續提升,由中共近期擾臺行動,及去年8月與今年4月的軍演中,也可看出其可能軍事手段。中共去年宣佈要對臺「毀三線、建三區」(海峽中線、領海線、能源生命線,封控區、禁飛禁航區、常態化戰巡區),只要中共在臺海周邊進行某種型態的軍事行動,就可能使周邊海空秩序大亂,從而威脅物資進口的能力。

臺灣要維持抵抗韌性,不僅是武器、彈藥存量,武器裝備的零附件可能在戰事中快速消耗;基礎設施損毀,則需要大量人力、資材恢復運作;糧食、醫療用品,及燃油、天然氣能源等,亦都需要靠進口,因此維持海空交通線的順暢,是臺海衝突時必須考量的優先問題之一。

近年不對稱建軍議題持續爭論,但國軍仍堅持必須維持基本戰力如戰機、水面艦艇及潛艦等先進武器,以便開闢安全航道,確保能源等物資補給線順暢。維持國家運作及作戰韌性,無疑是現階段臺灣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作者爲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