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學費補助 只是綁樁(施正鋒)
行政院29日公佈「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預計花費219億元,在2024年2月開始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加碼減免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學雜費、高中全面免學費。(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我從小喜歡讀書,而且也算會念書,後來才發現是必須讀好。以前的大人會訓誡小孩,「無愛(不想)讀冊,大漢(長大)去撿牛糞!」永遠不會忘記父親好久以前鼓勵我們,「家裡沒有錢也沒有地,只要能念,一定會想辦法讓你們念」。終究沒有讓父母失望,一路讀到博士,回國後誤人子弟,直到現在要退休了。
家境不算貧寒,就是沒有多餘的存款。記得小時候住在三義,三叔每隔一陣子會從臺中來看我們,一定帶着諸如義美煎餅或椰子夾心酥給小孩,鐵盒子捨不得丟掉,拿來當藏寶盒,一直放在老家的眠牀下。不知怎的,母親憂頭結面,很久以後纔敢問大人,原來是老家食指浩繁,有時等不及匯款。幾年前,義美的高董請我到公司吃大餐,百感交集。
當年霧峰國小隻有兩名畢業生考上臺中一中,其中一名是父親;初三升高中,祖父要他改唸高工,這樣一畢業就有頭路(工作),相當無奈。所以,有時候他會自我解嘲「失栽培」。大學4年,寒暑假都多半當油漆工,學期中課餘偷偷地投稿黨外雜誌。不過,爲了買書省吃儉用,吃自助餐不太敢叫魚肉,也不太參加同學的活動。
打定主意出國唸書,由於不是政治學科班出身,好不容易拿到入學許可。爲了辦存款證明,先去跟父親在臺北的老同事借一筆錢存到銀行,再提出來還人家。出國前,雙親不知道從哪裡各拿了20萬、湊足美金1萬給我;沒有工作的母親,應該是一針一線幫人家「縫衫」(縫綴衣服),不知道存了多久。
因爲內人有獎學金,自忖要是念不下去,就只好改爲F2眷屬簽證,學毛澤東在圖書館打工。在愛荷華州大唸了1個學期,搭灰狗巴士去伊利諾團聚,室友急電說繫上秘書交代週一要趕緊回電,那真是人生最長的週末,最壞的打算是平均分數沒有B,只好回去吃自己。喜出望外,竟然是問我要不要獎學金,原來加倍努力是有用的。接着進博士班,大致都有獎學金。
美國大學對於本國人或州民有優惠,未必大家都想念大學,更不用說研究所。當助教時,發現每逢週四會有大學生穿軍服上課,原來是所謂的預備軍官訓練團(ROTC),國家幫你繳學費培養專長,畢業後再去服役。另外,窮人家的小孩要是體能好,或許可以嘗試打球拿獎學金,就是祈禱不能受傷。
現在,大學彷彿國民教育,學生心不在焉、不來上課,成績的高低雙峰分配觸目驚心。要是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只有高中,究竟高等教育的意義何在?有人笑說臺大的學生主要來自臺北大安區,那麼,醫學系應該是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的扇形?表面上說多元入學,其實只是複製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儼然世襲。
暫且不談通盤的高教政策或技職崩盤,如果真的要讓有心向上的窮人家小孩可以念大學,應該想辦法減免學費,或提供獎學金,看不出區分公私立大學的道理。要是不想念大學的人,行行出狀元,又何必浪費時間跟金錢?選前忽然拋出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沒有對症下藥的營養針,顯然視爲對百工百業的綁樁。
(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