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破壁” 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啓新篇章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成靜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對公衆開放。人們走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深藍色調的展廳,看大運河2500多年的歷史緩緩流過;人們走進北京藝術中心,隨着話劇《嫌疑人福爾摩斯》的開演置身倫敦的雨夜……三大建築的開放不僅是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就的一大展示,更是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的隆重獻禮。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京津冀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因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習近平總書記將京津冀定位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如今,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堅持守望,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不斷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破解“大城市病”,還人民一個“健康的首都”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政策設計的初衷是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因大量功能和人口集聚帶來的交通擁堵、資源過載、污染嚴重等問題,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

十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堅持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有機結合,激勵和約束雙向發力,加快完善北京向外疏解與內部重組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北京“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緩解。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末,北京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094.5萬人,較2015年高點減少202.9萬人。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這一點,中心城區的居民有着明顯的感受。

“我家住在朝陽路,單位在西城。我記得2015年左右,早高峰朝陽路上很堵,開車上班起碼要一個多小時。這幾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朝陽路漸漸不那麼堵了,早上的通勤時間也慢慢縮短,現在如果出門稍微早點的話,用不了50分鐘就能到。”北京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

每天坐地鐵出行的羅先生也表示,現在,下班時間地鐵裡經常還能坐到座位,這在幾年前是不太可能的。

同時,北京的綠色出行體系也不斷得到優化,市民綠色出行意願持續增強。根據高德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等多家機構發佈的《2023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2023年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爲72.98%,位列50個樣本城市的第3名。

曾幾何時,在北京,“去動物園”不是真的去逛動物園,而是去買衣服。如今,隨着動物園批發市場(“動批”)的搬遷,“暗語”重新恢復了正常的含義。作爲曾經中國北方最大的服裝紡織品批發集散地,大紅門、動物園等區域近60家批發市場4萬餘商戶陸續遷移至河北、天津等地。河北滄州明珠商貿城、石家莊樂城國際市場、白溝和道國際服裝城……從北京遷過去的商戶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安住新居”。

那曾經的“動批”何去何從?

先有騰籠換鳥,後有涅槃重生。昔日熙熙攘攘的批發市場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寫字樓。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以及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在騰退區域陸續建成。

2023年末,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面開園。園區內批發市場樓體結構依稀可見,現在是近1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已吸引了150多家企業落戶。

今年1月,2024年北京市西城區“兩會”新聞發佈會透露,位於原動物園批發市場區域的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即將竣工投入使用,規模體量約8.4萬平方米,屆時金融科技示範區核心區將實現整體亮相。

“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將爲西城區帶來很多優質配套,發揮集聚效應形成金融、科技企業生態圈,建立國際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的核心引擎。”中關村西城園管委會主任金鑫介紹說。

除了疏解舊的項目,北京市域範圍內新增建設項目的審覈也極爲嚴格,一批原本打算在北京新增的非首都功能設在了京外。北京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得到了嚴格執行,2014年以來,累計不予辦理與“四個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記業務2.5萬件。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約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城鄉建設用地減量超過130平方公里。

北京成爲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正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建設。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支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提出,雄安新區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制定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對於統籌推進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與大規模建設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加快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爲後續在京單位向雄安新區疏解提供了示範樣板。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4所高校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中國星網雄安總部即將整體完工,中國中化、中國華能雄安總部加快建設,中國礦產雄安總部完成供地。同時,中國三峽、中國船舶、中國電子總部已分別從北京遷移到武漢、上海、深圳。

除了雄安新區,河北也在統籌推動全省其他地區的承接疏解工作,引導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向環京地區、河北省內其他市縣梯度佈局,精準定位、錯位承接相關產業轉移。

來自河北省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2023年,河北全省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實現歷史性突破。河北還精心培育了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津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範區等重點合作平臺。2014年以來,河北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萬餘家。

經過十年的減量瘦身,北京這座千年古都“肌肉”含量更高,更加勻稱健康。

雄安新區拔節生長,“未來之城”魅力展現

2024年龍年春節期間,雄安新區大街小巷流光溢彩、燈火璀璨。啓動區中國華能總部大廈、中國中化大廈、大學園圖書館、雄安科創中心等地標性建築輪番上演動感燈光秀。容東、容西片區華燈閃耀,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把整個城市裝扮得耀眼而溫馨。濃濃的年味兒氤氳在雄安新區的上空。

雄安新區設立近7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實施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出臺支持雄安新區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河北省及雄安新區印發實施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啓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4個綜合性規劃,有關部門和河北省印發實施綜合交通、地震安全、綜合能源等20多個專項規劃,制定出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投資項目審批等領域配套政策,爲“未來之城”的建設畫好了精細的“三維”藍圖。

2023年6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積極探索和遵循城市建設發展規律,強化節約集約、綠色低碳,合理把握建設規模和節奏,創造“雄安質量”。

今年一開年,雄安就以時不我待的急迫感衝鋒在前。2月19日,春寒料峭,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下達開工令,宣佈“雄安新區2024年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正式拉開了重點項目建設序幕。

據瞭解,2023年,雄安新區入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6%,拉動河北省1.6個百分點,成爲拉動全省投資的重要引擎。2024年,新區總體建設項目年度預計完成投資工作量2000億元以上。

經過近7年的努力,雄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地上、地下、雲上的同頻共進。

——在地上,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市外圍道路框架、內部骨幹路網、生態廊道、新區水系“四大體系”基本形成。京雄城際鐵路開通,“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幹路網全面建成,啓動區重點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大學園、科學園、互聯網產業園、總部區等功能片區和4個綜合居住片區加快建設,起步區第五組團北部片區骨幹道路、管廊等建設全面啓動。

——在地下,物流通道、疏散夾層、管線艙等三層地下綜合管廊初具規模,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給水等配套設施管線全部集納在地下綜合管廊中,實現了“街頭不見井蓋,擡頭沒有電線”。另外,地下管廊佈設20多種、近萬套前端感知設備,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

——在雲上,堅持數字城市的同步規劃、孿生共長。2022年底,作爲“城市大腦”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可對海量信息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決策,爲數字孿生城市的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提供網絡、計算和存儲服務,營造智慧場景。

另外,隨着第一批學生的報道和第一批患者的掛號,北京以“交鑰匙”方式援建的雄安北海幼兒園、雄安史家衚衕小學、北京四中雄安校區開學迎新,雄安宣武醫院開診運行。

2023年3月30日,第一張冀X車牌掛在了雄安新區管委會黨政辦公務車上。這標誌着6歲的雄安正式擁有了自己的專屬車牌。

2023年6月25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雄安綜合保稅區,2024年1月12日,雄安綜合保稅區一期順利通過驗收,具備封關運作條件。

“華北之腎”白洋澱生態治理成果持續鞏固,水質保持在總體Ⅲ類。就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又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雄安新區建設綠色發展城市典範的意見》,繪就雄安新區綠色發展藍圖,對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城市建設,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城市典範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之下,雄安這座年輕的城市,正以昂揚的姿態和蓬勃的生命力,在華北平原廣袤的土地上拔節生長。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繪就協同發展新底色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同時,聚焦重點區域發展和重點領域突破,實現“點線面”逐步協同。

京津冀三省市立足不同區域功能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濱海新區、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等重點地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

這幾天,在北京市屬政府部門工作的王女士正在忙着收拾自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租的房子。“累是累點,但是心裡很高興。”王女士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單位2022年就搬到了通州,“城市副中心又幹淨又安靜,到處是綠色,公園很多,配套也很齊全,上學就醫都很方便。我們早就盼着搬過來了,工作和生活都在這裡,感覺很舒心。”

從2019年1月開始,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至今年1月底,兩批市級機關全部搬遷完成。城市副中心與主城區“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格局正有序形成。

如今,經過幾年的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趨完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已於2021年開園,“三大文化建築”盛裝亮相。京冀聯合成立通州區與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以下簡稱“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理事會、執委會,安貞醫院、友誼醫院等十餘家北京醫院與北三縣醫療機構開展合作,自2019年以來連續五年舉辦通州區與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合作項目210餘個、達成意向投資超過1500億元。

北京城市副中心日新月異的同時,天津濱海新區也在不斷蓄力,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國務院確定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爲推進制度型開放試點,批覆設立天津臨港綜合保稅區。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4個千億級產業集羣加快形成。

數據顯示,天津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200萬標準箱,比2014年增長58%,集裝箱航線達到145條,萬噸級以上生產泊位達132個。

據天津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天津還與河北簽署了積極推進河北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支持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津雄城際鐵路納入國家規劃;設立天津港雄安服務中心,打造雄安新區快速出關、便捷出海的“綠色通道”,天津港雄安綠色通道集裝箱操作量累計超過4萬標準箱。

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同樣頗有成效。

“近年來,張家口的空氣質量有了巨大改善。過去,張家口的產業以鍊鋼等重工業爲主,是重污染行業。我小的時候,上空總是一團‘黑霧’,基本看不到星星。而現在,夜裡能看到很多星星了。”今年44歲的張家口市民鄭先生對記者說。

除了成爲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最優城市,永定河、潮白河流域從張家口出境入京水質也分別達到Ⅲ類、Ⅱ類。

繼2022年成功舉辦冬奧會後,張家口又舉辦了冰雪產業博覽會、2023中國(河北)國際冰雪旅遊發展大會、2023(第三屆)京張全季體育旅遊嘉年華等活動,集中籤約了一批產業合作項目,發佈了一批體育旅遊產品。

“到張家口去滑雪”已成爲許多北京人和天津人冬天周邊遊的高頻選項。不過,這除了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之外,還需要便捷的交通作爲支撐。

十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2015年,京津城際延伸至天津濱海站,打通了天津濱海新區與北京之間的快速便捷通道;2019年,京張高鐵建成通車,從北京到張家口滑雪的旅程從3個多小時縮短爲最快40多分鐘;2020年,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雄安新區融入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與北京、天津通勤更加便捷高效;2022年,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寶坻至北辰段開通運營,成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交通支撐。

2023年末,京津冀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1萬公里,較2013年增長超三成。如今,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形成航空“雙樞紐”格局,津冀港口羣貨物吞吐量超過19億噸。

京津冀三地產業鏈上下游協作也在不斷強化。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羣、保定市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羣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京津冀舉辦產業鏈供應鏈大會,96家企業納入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產業鏈龍頭企業名單。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秀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京津冀如今正在協同編制氫能、生物醫藥等六大跨區域產業鏈圖譜,實施產業鏈“織網工程”,深化產業協作。

數據顯示,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家。

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也在不斷推進。

“以前在北京的醫院看病,還需要先去老家的醫保部門備案,現在不需要了,直接刷醫保卡就能全程辦理掛號、刷卡、就醫、取藥。特別是那些需要長期服用的慢性病藥,到家附近的社區醫院就能取,特別方便。”在北京跟女兒一起生活的常阿姨說。

京津冀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9900餘家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這只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的可喜成果之一。十年來,京津冀還累計成立15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聯盟),組建22個京津冀高校發展聯盟。4700餘名京籍老人入住津冀地區養老機構。

數據細數着協同的成果:十年來,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爲10.4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1.9倍。

站在新的起點上,協同還在進一步推進。2023年7月20日,由三地聯合組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京正式揭牌成立。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在新徵程上,京津冀三地“握指成拳”,推動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邁進,攜手書寫新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