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外訪爲何選東南亞

孫家珅日本首相石破茂1月9日至12日訪問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是自他去年10月就任以來,除出席國際會議之外,首次出訪其他國家。日本首相的外交首訪在較早時期往往優先選擇G7國家,而“石破外交”的正式啓動選擇東南亞國家,真如一些日本媒體所言,是爲了“應對特朗普衝擊”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日本“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OSA)提供防衛裝備的對象國,兩國在安保和經濟領域都與日本有着緊密合作。馬來西亞今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印度尼西亞也剛剛成爲金磚正式成員。這兩個國家不僅是東南亞地區的主要經濟體,在地區政治和安全事務中發揮着關鍵的作用,而且還在“全球南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對日本而言,它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石破茂此次訪問,既是基於歷史背景的考慮,也是應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現實需要。

務實與靈活,是石破茂政權外交政策的新特點。1月9日啓程前,石破茂在官邸對媒體表示:“在國際社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日本)要比以往更加重視與東南亞的關係,希望進一步推進關係發展。”相較日本首相外交首訪在較早時期大多選擇G7國家的傳統,石破茂此次將首訪定在東南亞,顯示出務實與靈活的外交考量。面對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日本需要在外交上尋求更多的選擇和爭取更大的迴旋餘地。

東南亞歷來是日本在外交困局中尋求空間的突破口。日本也在東南亞外交場合提出過具有影響力的外交理念,比如“福田主義”。1977年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馬尼拉發表題爲《我國的東南亞政策》的演講,提出要與東盟各國坦誠對話,並表示日本不會再次謀求成爲軍事大國,日本與東盟是對等的夥伴,日本將成爲連接中南半島國家和東盟的橋樑。“福田主義”是日本重視東盟的開始,也標誌着日本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同時也是當時在美國亞洲戰略收縮、日本對外政策搖擺不定的歷史背景下,日本尋求修復與東南亞雙邊關係裂痕的現實策略。面對未來日美關係的“不確定性”,石破茂首訪選擇東南亞,延續了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重視,聚焦東南亞在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在多邊合作、經濟發展和安全事務上展現出更加綜合和務實的態度。

在2022年12月第25屆日本—東盟特別峰會上,雙方決定於2023年將日本—東盟“戰略伙伴關係”升級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石破茂此次出訪也是日本再度深化與東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舉措,旨在表達希望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意願。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1月8日的記者會上強調石破茂此訪意義時稱,“與作爲海上交通要道、世界經濟增長中心的東南亞的合作不可或缺”。石破茂此次出訪,不會侷限於傳統的海洋安全問題,還會涵蓋更廣泛的“經濟安全”議題。在與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的會談中,除安全保障合作之外,石破茂還會就開展高級人才培養以及強化供應鏈合作等議題與他展開討論。此舉顯示日本對東南亞外交向綜合性、多元化方向發展,積極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不容忽視的是,在應對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增加的同時,日本外交存在一定的連續性,即在東南亞外交中的對華針對性。有日本媒體曾評論稱:“日本正在失去其在全球增長引擎——東南亞的存在感。”確實,隨着東盟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日本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相對減弱。東盟秘書處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日本與美國爭奪東盟最大貿易伙伴的頭把交椅已長達5年之久,直到中國提高了與東盟的貿易額。如今,中國和東盟互爲對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使得日本重新審視與東盟國家的關係,並尋求與東盟新的合作領域和方式,以開展對華戰略競爭。近年來,日本積極向東南亞推銷“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借對華海上安全博弈態勢以實現其國家戰略轉型。爲突出對東南亞防務合作的重視,日本《防衛白皮書》記述“推進與各國防衛合作與交流”時,自2019年版起就將“東南亞(東盟)各國”的記述順序由第六位提至第三位,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印度。石破茂此次出訪,希望與馬來西亞和印尼再次確認強化海洋安保合作相關事宜,提升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存在感。

在特朗普即將就任、韓國出現政治亂局的時間節點,日本面對“特朗普焦慮”和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不得不尋求調整外交路線,首訪東南亞自然有着減輕對美過度依賴的考量。與此次石破茂出訪同一時間,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向媒體透露,石破茂稱希望自己能夠儘早訪華。在持續變動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對外交往中始終倡導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若未來中日關係穩定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爲日本提供更多的外交選擇和迴旋餘地。(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