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佳影帝
散文
皇帝這工作,就像混黑道,得時時提着腦袋在過日子。
當上了角頭,固然吃香喝辣,但當你面對跟你搶地盤的強權,命都不一定保得住;而在你上位前,與你爭皇位的其他「太子」甚至奸臣宦官都可能想幹掉你……
你能怎麼辦!
所謂「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這句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話告訴我們,生活中有時候,「少言」是最好的自保方法。在現代社會中如此,在充滿爾虞我詐的古代宮廷中也是如此。
唐朝第18個皇帝唐宣宗李忱,還是太子時,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比不過其他皇子,於是不只是不開口,還做過頭了,他選擇了演戲,演一個智障,整整37年。
一上任之後,立刻「變臉」。
看似人畜無害
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原名李怡,繼位後改名李忱。母親鄭氏本來是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被送入宮,當郭貴妃的侍兒。
有一次唐憲宗去找郭貴妃時,看到鄭氏,見她嬌羞的模樣,一下子色迷心竅,然後就……風雨交加,雷電齊鳴……10個月後,生下李忱。
不過生母鄭氏只是宮女,身份低微,因此,李忱儘管也身爲皇子,卻常常被忽視,爹不疼,娘也無能爲力,兄弟姐妹們更是誰都可以欺負他。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就不愛說話的李忱,漸漸變得反應遲鈍,全世界都發現,這李忱如果不是智商出了問題,就是提早患了阿茲海默症,在《資治通鑑.卷二四八》中就有關於李忱愚鈍不慧的記載。
另一本由令狐澄編撰,專門記錄唐宣宗逸事的《貞陵遺事》(現已亡佚了一大部分)也有不少相關的記載。
儘管被人視爲笨蛋,但在刀光劍影的宮廷之中,這一形象無疑保了他一命,人們只看他笨笨的外表,但看不到他外表底下那小心思藏着什麼。
父親憲宗駕崩後,宦官樑守謙等擁立李忱的哥哥李恆登基,是爲唐穆宗。
李忱11歲時,被皇帝哥哥唐穆宗封爲「光王」,說是王,其實也是沒有實權,反正吃穿不愁就是了。
四年後,哥哥穆宗駕崩,但古代皇權是「父死子繼」,因此,皇帝這位置沒李忱什麼事,由三個兒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依次即位。也就是說,論輩分,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李忱的侄兒。可三個侄子看他笨,都不尊敬他,直接叫他「光叔」。(注1)
裝笨讓侄兒取樂
文宗在位時,有一次給諸王開了個家庭宴會。大家都有說有笑,只有李忱枯坐,目光呆滯,一言不發。文宗就指着李忱,開玩笑說:「誰要是能把光叔逗樂了,就重賞他!」於是,大家都使勁地逗李忱,李忱卻兩眼無神像個植物人一樣。
其實,當大家都覺得李忱呆萌呆萌時,只有武宗心有疑慮,一直感覺這叔叔的笨是「演」出來的,因此很早就想將他除掉,以免後患。
《資治通鑑.卷二四八》在「考異」中就記載:「武皇慮有他謀,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於永巷,幽之數日,沉於宮廁。」大意是,武宗懷疑李忱心中有妖孽,命人將他抓起來關起來,並扔進糞坑。
一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救了他,把他裝在糞車裡逃出宮中。但有一種說法是,仇公武把他帶回自己的家中,秘密供養(將別路歸家,密養之),但這屬於「小道消息」,聽聽就好。
但武宗原本想要命人將他丟進糞坑,淹死在大便中的惡意卻不假。
還有一種說法,說李忱爲了躲避迫害,曾利用與武宗出去狩獵的機會,玩起失蹤,跑到一座廟裡出家,法名瓊俊,不過,這也是「小道消息」,一樣,聽聽就好。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李忱的確命大,武宗整不死他,就會讓他變得更強大。
不管是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在位的時間都不長(文宗長一點,有13年,其餘穆宗3年、敬宗2年、武宗6年)。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因亂服食丹藥搞到病危(據說也是被宦官們下毒),李忱機會來了,有點像熬出頭的司馬懿。
武宗有五個兒子,這皇帝位本來應該是父傳子的,但五個兒子年紀都太小了,小到連輔佐都有困難,最重要的是,武宗生前也沒有立詔指明誰是接班人。這下就給了宦官們機會了。
當時掌握大權,以馬元贄爲首的宦官集團,爲了找一個容易操弄的傀儡皇帝,便將眼光瞄向了這個智商看起來有問題的李忱。
於是馬元贄聯合仇公武等一干宦官,就以皇帝名義下詔,說五個皇太子年紀都還小,皇帝要選賢德之人,那麼李忱最適合當領導,於是立他爲皇太叔,以皇太叔的名義幹皇帝的事(皇子衝幼,須選賢德,光王怡可立爲皇太叔),幫助李忱上位(上位之後,原名李怡的這個『光王』才下式改名爲李忱),宦官們的如意算盤是,嘿嘿!這傻子笨到不行,最適合利用他來控制天下。
會昌六年,武宗按劇本的安排領了盒飯之後,李忱正式即位,是爲唐宣宗。
演傻瓜演了37年的李忱,沒想到登基之後「變臉」不演了,開始推行一系列雷厲風行的作爲,讓這些宦官都傻了眼,他不僅將武宗去世後堆積成山的政務一一處理好,還對內貶謫了李德裕,結束了搞了多年沒解決的「牛李黨爭」問題。
大家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30多年,原來他是「深藏不露」啊(太叔見百官,哀慼滿容;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
李忱不僅不笨,還十分的精明,還沒等宦官們反擊,李忱登基後下的一道聖旨便將他們元氣大傷,先是把馬元贄明升暗降,接着限制了宗室權力,並加強了皇權。
大刀闊斧改革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大衰落。失去了涼州、蘭州等河西之地。唐宣宗一面命人收復被吐蕃攻破的失地,一面和吐蕃控制的沙洲(今敦煌)首領張議潮暗中合謀,鼓勵他們反抗吐蕃。
在張議潮協助下,唐宣宗最終收復了河西十個州。
唐宣宗所處正是唐朝末期,基本上國力已不如唐太宗那個時代,但在努力之下,開創了晚唐時期一個小小的盛世,算是迴光返照吧。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對唐宣宗點贊:「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大意是,唐宣宗時代,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政績不輸給唐太宗,因此,稱他是「小太宗」。
當然,也有歷史學家不同意唐宣宗是小太宗的說法,例如《新唐書》就認爲:「唐亡,諸盜皆生於大中(唐宣宗年號)之朝。」換個現代說法就是,宣宗縱容黑道治國啦。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也批評說,「唐之亡,宣宗亡之」(大意是,唐朝是毀在宣宗手上)。
而且,唐宣宗的人品看來也不是很靠譜。(注2)
不過,撇開歷史功過,唐宣宗上位的故事,倒是給了我們一個啓示: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你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就沉潛一下,也不要急於出頭。
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
打個比方,唐宣宗的裝傻裝孬,就像武術高手出拳之前,會先把手肘往後縮,待他上位後出拳,自然是力道十足,莫之能御。
願天下永無失意人!
(注1)穆宗駕崩之後,三個兒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依次即位。
一定有人好奇,穆宗之後,爲什麼是三個兒子一個接一個即位,而不是敬宗之後,由敬宗的兒子?
那是因爲當時朝中宦官當權,敬宗就是被宦官們殺害的,再由宦官商量着,看誰聽話就擁立誰當皇帝,最後決定擁立敬宗的弟弟文宗,文宗在自己的太子死了後,本來想立敬宗的兒子李成美爲太子,但因爲宦官的阻撓,一直沒有成功,在文宗駕崩後,還是宦官說了算,擁立了文宗的弟弟武宗爲帝。
由宦官來「選」皇帝,這皇帝就成了宦官的傀儡,宦官們自然就能胡作非爲無人治得了。包括李忱,也是宦官的助力才能上位。
(注2)柳玭編撰的《續貞陵遺事》提到一件事,有一越州美女長得國色天香,宣宗相當寵愛,又怕自己耽誤國事,朝臣建議大可放還,宣宗卻以「放還我必思之」,給她賜酖酒一杯,領盒飯去。
根本就是當今很多渣男「愛不到你,乾脆殺了你」的邪惡作爲。